
量化私募疯抢AI人才,百亿级私募全球“撒网式”布局,上半年指增平均狂赚17%
近期,量化私募行业对AI人才的争夺异常激烈,多家百亿级私募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撒网式”布局,以抢占AI技术先机,据统计,上半年量化指增策略的平均收益达到了17%,远超市场平均水平,这进一步推动了量化私募对AI技术的重视和投入,业内人士指出,AI技术将成为未来量化投资的核心竞争力,而掌握AI技术的专业人才将成为各大私募机构争相抢夺的“香饽饽”。
华夏时报记者 耿倩 上海报道
AI浪潮下,量化对冲基金的“人才争夺战”硝烟四起。
7月22日,上海鸣石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鸣石基金”)抢先发布2026年校园招聘提前批“量化开发工程师”岗位,将目光锁定国内顶尖量化人才。不只面向国内应届毕业生。今年以来,鸣石基金还已通过“灯塔”特招计划、创世纪(300083)AI实验室(G-Lab)专项招聘等多渠道,面向未毕业海外留学博士、全球AI科学家等展开“广撒网”式招募,掀起全球AI人才抢夺战。
“人才是量化行业的基石,国内量化行业竞争的加剧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全面竞争。”7月23日,鸣石基金方面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在量化行业,AI已成为头部机构抢占高地的“核心武器”。深圳市前海排排网基金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林丽在第九届AI&FOF投资创新发展论坛上研判:“在AI快速发展下,头部机构已开展了全面的AI投入和布局,未来将会赋能多类投研场景,有望为投资者带来超额回报。”
人才成“胜负手”,头部机构押注AI
7月22日,百亿量化私募鸣石基金发布2026年校园招聘提前批“量化开发工程师”岗位,抢滩国内优秀量化AI人才。
这不是鸣石基金首次招聘。今年上半年,公司推出“灯塔”特招计划,主要涉及量化因子工程师、AI量化工程师、量化开发工程师、组合优化研究员等岗位,面向海外博士在校生以及国内本硕应届生。3月,鸣石基金曾发布面向全球的AI人才招聘启事,为旗下创世纪AI实验室(G-Lab)招聘AI科学家。
今年以来,鸣石基金多次大规模面向国内本硕毕业生、未毕业海外留学博士、海外优秀AI科学家等,展开“广撒网”式人才招聘,招揽全球AI人才,背后意图是什么?
鸣石基金将其归结为行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人才是量化行业的基石,国内量化行业竞争的加剧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全面竞争,无论是策略投研人才还是AI、算法等新技术的深化应用,均是对优秀人才的极致竞争。”
在专业人才引进上,鸣石基金主要分为“两步走”。一方面发力校园招聘,主要面向海内外顶级高校招聘金融、理工、AI、计算机等多元专业人才,推出了“乔木计划”“灯塔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另一方面,公司发布了投研、AI等方面的社会招聘。
与此同时,鸣石基金道出了人才招聘计划的背后深意:旨在持续充实量化策略投研团队,推动AI技术创新和应用落地、探索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前沿算法,持续策略迭代和优化预测模型,以应对市场新变化、新趋势,同时进行新策略新产品类型的研发,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客户的需求,以资产配置的逻辑为客户提供穿越市场周期的投资方案。
其实,引进人才是为了给其进军AI产业做准备。鸣石基金创始人袁宇3月透露,自2021年成立AI实验室后,公司2022年建成的超算中心累计投入已达亿元级,未来不排除直接参与AI产业发展。
的确,中国量化对冲基金加码海内外AI人才的动作,投射出量化私募对AI的大规模布局。今年3月,具身智能公司原力灵机完成2亿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九坤创投(九坤投资旗下科技平台)正是布局AI的典型代表,其重点投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此外,全球知名量化巨头Man Group更已落地实践——旗下量化股票部门Man Numeric启用AlphaGPT系统,这一“智能代理AI”可独立完成投资思路挖掘、代码编写、历史数据回测等复杂任务,显著提升研究效率。
在AI时代背景下,扩充“人才库”是机构必然的选择。
AI重构量化逻辑,但替代基金经理为时尚早
当前,AI正从“工具”变为量化投资的“核心引擎”。
“大模型与量化投资的底层逻辑高度契合。”茂源量化总裁助理刘诚昊解释,大模型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投喂海量数据(603138)、识别复杂模式,并持续训练与优化,最后产出结果。“量化也是同样,所以可以理解为人工智能就是应用于证券投资领域的垂类大模型。很多同行打造的专利,甚至是可以通过工程学方式把交易算法嵌入到芯片,这也能快速提高交易效率。”
倍漾量化创始人冯霁更是直言,人工智能已经不是优化现有流程的工具,而是重新定义流程的核心。
在FOF领域,AI的应用同样深化。中邮基金资产配置和FOF投资管理部投资经理王亚迪此前公开表示,量化FOF的投资标的是具有明显高频交易特性的子基金,与宏观因素的关联性相对有限,所以在研究过程中会借助AI技术挖掘将高频和中低频交易联系在一起的方法。
不过,AI的“边界”亦需正视。世纪证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乔伟明确,AI能提高决策质量的下限,却很难提高上限。让AI替代一个有十几年经验的FOF投资经理,这个事情短期内看不到。
面对量化私募的“AI光环”,投资者需时刻保持清醒。
铨景基金基金经理郑彦欣提醒,购买量化指增产品时,超额收益曲线的稳定性是核心指标。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购买量化产品的时候,投资者要关注产品风格是否偏移。有些量化策略产品,虽标榜中证1000量化指增,但实际上选取的股票并非全是中证1000的成分股,仅仅把过往的业绩归因为自身的算法超额来营销,但实际上可能不是自身算法取得的成绩,而只是风格漂移后靠运气获得的业绩。
尚艺投资总经理王峥则强调,AI只是工具,人才与策略才是灵魂。“投资者要穿透‘尖端AI’‘深度学习’等标签的噱头,聚焦策略本质与逻辑,警惕黑箱崇拜与过度营销。投资者要重点考察投研团队的硬实力,观察核心成员的学术与从业背景、策略逻辑的清晰度、风险管控能力,以及是否有持续研发迭代的机制。”
在王峥看来,真正优质的量化产品,应是“AI技术+严谨金融逻辑+强大工程能力”的结合,“回归投资本质,比追逐技术标签更重要”。
上半年指增平均超额14%,头部机构领跑
AI赋能下,量化策略的赚钱效应已显现。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备案量化私募产品达2448只,占全行业备案总量的44.83%,同比激增67.10%,环比翻倍,增幅达到116.45%。
业绩端更为亮眼。截至2025年6月30日,705只有业绩记录的指数增强产品,上半年平均收益达17.32%,平均超额收益14.17%,94.75%的产品实现正超额,几乎所有指数增强产品均跑赢同期对标指数表现。
谈及今年量化策略的超额收益亮眼的原因,鸣石基金高级副总裁蔡贤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两大积极因素。一方面,量化行业经过主动控规模,管理人更加注重策略容量与业绩的平衡,整体管理规模趋于合理;另一方面,A股市场交投活跃度显著提升,为量化策略创造了更有利的交易环境。
“当前A股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小市值效应,中小盘股波动性较大,这为量化模型提供了丰厚的阿尔法挖掘空间。需要指出的是,小市值策略的核心矛盾在于流动性管理,对于能够承受较高波动率的专业投资者而言,这类资产具备特有的配置价值。”蔡贤称。
值得注意的是,头部机构表现尤为突出。数据显示,50亿元规模以上的大规模私募旗下267只指增产品,上半年平均收益18.30%,平均超额收益14.51%,正超额占比99.25%。而10亿元以下小规模私募旗下的286只指数增强产品,上半年平均收益16.41%,平均超额 收益为13.75%,正超额占比为89.51%。
排排网集团旗下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将其归纳为头部机构强大的综合实力。“一方面,这些机构在投研团队建设和IT基础设施方面持续加大投入,使其在风险管控领域具备明显优势,特别是在回撤控制和净值平滑方面表现卓越,从而为投资者带来更优质的投资体验;另一方面,凭借显著的品牌优势和成熟的机构代销网络,头部私募能够持续吸引资金流入,形成规模效应,进而反哺产品业绩,形成良性循环。”
对此,林丽预判:“上半年私募行业优胜劣汰已逐步显现,但整体赚钱效应良好,证券类私募基金规模维持5万亿元以上,年底有望重回6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