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华夏基金官宣

访客 2025-07-25 15:01:53 38349
华夏基金近日宣布,将推出“华夏智选”智能投顾服务,该服务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投资决策支持,该服务将涵盖股票、债券、混合型基金等多种投资品种,并针对不同风险偏好、投资期限和资金规模的投资者提供定制化的投资建议,华夏基金表示,该服务将依托其强大的研究团队和丰富的投资管理经验,为投资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投资体验,华夏基金还计划在后续推出更多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投顾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华夏基金官宣

  【导读】又有多只集合资管产品转型为公募基金

  集合资管产品转型步伐加快!

  近日,华夏基金官宣,中信证券(600030)资管旗下9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正式变更为华夏基金旗下公募基金。

  进入下半年,东吴证券、广发资管、国元证券、东海证券等机构旗下集合资管计划产品,分别转型为东吴基金、广发基金、长盛基金、东海基金等公募旗下基金产品。

  又有多只集合资管产品转型为公募基金

  近日,华夏基金发布了《关于中信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旗下9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正式变更为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公募基金的公告》。

  公告显示,中信证券资管已就旗下9只大集合产品变更管理人为华夏基金并变更注册为华夏基金旗下公募基金有关事项的议案分别召开集合计划份额持有人大会,并已于2025年6月24日表决通过了前述议案,持有人大会决议自同日起生效。根据业务实际交接情况与安排,自该公告发布日起,即2025年7月22日,前述中信证券资管旗下9只大集合产品的管理人正式变更为华夏基金,大集合产品正式变更为华夏基金旗下公募基金。

  具体来看,由9只集合资管计划转向而来的9只公募基金,其中,4只为混合型基金,分别为华夏品质生活混合、华夏臻选价值成长混合、华夏稳健回报混合、华夏成长动力混合;4只为债券型基金,包含6个月、1年、18个月等不同持有期产品;还有1只是华夏量化选股股票基金。本次变更完成后,产品的诸多信息均发生变动,包括基金经理、管理费率、投资范围、存续期等。

  除了上述9只产品,7月11日,华夏基金还发布《关于中信证券信远一年持有期混合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正式变更为华夏信远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公告》。

  今年1月,中信证券资管将旗下17只参公大集合计划申请转移给华夏基金管理,4月又申请转移了2只。至此,中信证券资管已将旗下全部19只参公大集合计划申请转移给华夏基金。

  年内集合资管产品转型步伐加快

  今年以来,集合资管产品转型为公募基金步伐加快。

  4月末,华安证券(600909)将旗下两只参公大集合产品申请更名为华富安和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华富安康三个月持有期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5月初,广发证券资管申请将旗下5只产品转移至广发基金名下。6月底,国投证券旗下国证资管宣布拟将旗下3只参公大集合产品转移至安信基金管理。

  进入7月,国元证券旗下的国元元赢六个月定期开放债券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转型为长盛元赢六个月定开债基;东海证券旗下的东海资管海鑫增3个月定期开放债券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转型为东海合益3个月定开债基。此外,广发资管智荟广易六个月持有期混合型基金中基金(FOF)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变更为广发智荟多元配置六个月持有期混合型基金中基金(FOF)。7月15日,东吴基金公告称,东吴证券旗下的东吴裕盈一年持有期灵活配置混合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变更为东吴裕盈平衡混合基金。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券商资管参公改造大集合产品的数量超140只,资产规模合计约3400亿元。其中,有10只产品单只规模超100亿元,大部分是货币型资管产品。目前,14家券商或资管子公司持有公募牌照。

  沪上一位券商资管人士坦言,业内将今年底视为集合资管产品“续命”大限,若不转公募可能就遭清盘。鉴于公募牌照门槛高、赛道拥挤,即使拿到牌照也未必能将规模做大,机构左右为难。越来越多券商选择把产品连同投研团队一并打包给同属一个股东体系的基金公司,既能保住可观的存量规模和收入,又能省去自己申牌的麻烦。一些产品虽然“变身”公募基金,但策略基本照旧,又有原班投研人马整体入驻,投资者几乎感觉不到变化。

  “对于券商而言,管理人变更为‘兄弟’基金公司,可以解决资管产品转型的难题,避免因清盘带来的规模流失或延期引发的投资者疑虑,从而维护客户信任;对于同一股东旗下基金公司而言,也有利于其产品规模提升。”上述人士说。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