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增聘老将共管,景顺长城鲍无可也在交接了?

访客 2025-04-15 10:00:53 28629
增聘老将共管,景顺长城鲍无可也在交接了?摘要: 又一公募界的名将可能要出走了。4月12日,景顺长城基金连发4条公告,鲍无可在管的景顺长城价值发现混合等4只基金增聘基金经理。这是鲍无可目前在管的基金首次出现增聘基金经理,且此次增聘...

又一公募界的名将可能要出走了。

增聘老将共管,景顺长城鲍无可也在交接了?

4月12日,景顺长城基金连发4条公告,鲍无可在管的景顺长城价值发现混合等4只基金增聘基金经理。这是鲍无可目前在管的基金首次出现增聘基金经理,且此次增聘的王勇、张仲维、邹立虎、刘苏4人均是从业超10年甚至20年的资深“舵手”。

在业内看来,增聘基金经理如果并非“老带新”,则有可能是为核心人物离职做准备,一时传闻四起。银柿财经就此次增聘原因联系景顺长城基金,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公募行业人才流动仍在加速,今年以来,曹名长、周海栋、王鹏、马龙等一批“资深老将”均清仓卸任。当穿越牛熊的资深老将们陆续离开,基金公司如何守住基金收益率和持有人的信任?在业内看来,公募主动管理的未来或是转向平台化、团队化作战,依赖明星基金经理个人能力的模式或逐渐被标准化研究框架替代。

4只产品增聘基金经理

4月12日,景顺长城基金连续发布4条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原由鲍无可单独管理的景顺长城价值发现混合、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股票、景顺长城国企价值混合、景顺长城价值稳进三年定开混合4只基金各增聘一位基金经理共管,分别为王勇、张仲维、邹立虎、刘苏。

这4位新增的共管基金经理均是资深老将。具体来看,共管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股票的张仲维,曾任宝盈基金海外投资部总经理,是宝盈基金的“台柱子”,此前在管时间最长的宝盈互联网沪港深混合、宝盈科技30两只基金,约7年间任职总回报分别达到160.61%、90.76%。2023年,张仲维加入景顺长城基金,现任股票投资部总监。

共管景顺长城价值稳进三年定开混合的刘苏已有近13年投资经理年限,2015年加入景顺长城基金,目前在管基金8只,截至2024年底总规模95亿元。刘苏在管时间最长的景顺长城动力平衡混合,其任职近10年来总回报124%,年化回报为8.83%,同类排名靠前。

共管景顺长城国企价值混合的邹立虎,曾任国投瑞银基金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2021年加入景顺长城基金,目前在管基金8只,截至2024年底总规模147亿元。据同花顺iFinD数据,邹立虎在管偏股型基金任职以来年化回报为6.55%,其中在管时间最长的景顺长城支柱产业混合任职3年来总回报为13%。

共管景顺长城价值发现混合的王勇已有20年证券基金从业经验,曾在长江资管、嘉吉投资、新华资产任职,2022年加入景顺长城基金,现任首席资产配置官、养老及资产配置部总经理。据同花顺iFinD数据,王勇目前在管时间最长的是一只养老目标FOF,在管时间不足1年,任职总回报为-7.52%。

鲍无可或将离职?

值得注意的是,鲍无可目前管理着8只基金,此前均为单独管理,而这次变更基金经理的4只基金都是在其任职期间首次出现增聘。

一位公募人士向银柿财经表示,这种“老将顶配”的增聘模式与常规的“老带新”人才培养逻辑不符,更像是在为重要人物离任做交接准备。在行业人才流动大背景下,这一动作引发业内离职传言四起。银柿财经就此联系景顺长城基金,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公开信息显示,鲍无可2009年加入景顺长城基金任研究员,2014年起担任基金经理,至今投资年限已有近11年。据同花顺iFinD数据,鲍无可在管偏股型基金任职以来年化回报达到14.84%,其中在管时间最长的景顺长城能源基建混合任职近11年来总回报达到366%,年化回报超15%,同类排名12/376。

天相投顾发布的基金经理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24年9月24日,鲍无可在管的另一代表作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股票近1年、近2年、近3年获取绝对收益的能力均位于同类型基金的前1%水平,近5年、近7年获取绝对收益的水平均位于同类型基金的前9%水平,尤其在2022~2024年权益市场震荡下行的背景下表现出色。

不过,去年“9·24”以来,鲍无可业绩有些跟不上节奏,也遭到部分投资者质疑。据同花顺iFinD数据,截至4月14日,鲍无可在管偏股型基金最近半年收益率为-6.39%,跑输沪深300约0.2%,在同类基金经理中排名靠后。

在管规模也出现流失。据同花顺iFinD数据,2024年四季度,鲍无可在管总规模从2024年三季度末的256亿元下滑至178亿元,缩水近三分之一。

基金经理流动加速

基金经理频繁变动趋势仍在延续。仅今年以来,就有中欧基金曹名长、华商基金周海栋、宏利基金王鹏、嘉实基金洪流、建信基金周智硕、工银瑞信基金张宇帆、招商基金马龙等知名基金经理“清仓”卸任,已经离职或被业内传出即将离职。据同花顺iFinD数据,截至4月14日,年内离职的基金经理已达到110人。

一位基金经理向银柿财经表示,薪酬下滑、工作强度过大、业绩和舆论压力等都可能是基金经理离职的原因。也有基金经理提到,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短期利益导向的行业激励机制仍改革路漫漫,不少坚守深度价值的基金经理承受着不小的压力,这可能也是部分资深老将选择离开公募舞台的原因之一。

不过,也有公募人士认为,行业新陈代谢有其必然性,行业通过人才迭代来适应市场变化,调整投研体系结构,也是一种资源配置优化的过程,而非单纯负面事件。

近年来,投研平台化变革被公募行业频繁提及。2024年3月,证监会发布文件指出,公募基金应强化投研核心能力建设,完善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阿尔法咨询在近期发布的《2024-2025公募基金人才趋势洞见》报告中提出,未来头部机构可能形成“工业化底座+个性化插件”模式,头部机构搭建“宏观-中观-微观”联动的投研中台,输出统一的研究成果供组合经理调用,传统依赖明星基金经理个人能力的模式逐渐被标准化研究框架替代。未来的主动管理也需要“再定位”,主动策略或将聚焦两类机会,一是中小盘、非流动性资产等市场无效领域,二是前沿科技、海外主题等需要深度认知的长期赛道。在未来的权益市场上,能够带领团队的“帅才”稀缺性和重要性将更加凸显。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