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主动权益大厂开闯ETF新赛道,想在4万亿市场上分一杯羹还有机会吗?

访客 2025-07-18 21:36:15 13319
近期,多家主动权益大厂开始涉足ETF(交易所交易基金)市场,试图在4万亿的巨大市场中分得一杯羹,ETF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流动性的投资工具,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快速发展,在竞争激烈的ETF市场中,大厂们面临着来自传统ETF巨头和新兴竞争对手的双重压力。,为了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大厂们采取了多种策略,包括推出具有特色的ETF产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优化投资策略和降低费用等,他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市场波动、投资者教育不足、监管政策变化等。,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大厂们仍然看好ETF市场的未来发展,随着投资者对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资工具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ETF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要想在4万亿的ETF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大厂们还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自身产品和服务,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面对愈发汹涌的被动化投资浪潮,尚未入局的基金公司也想来分一杯羹。

主动权益大厂开闯ETF新赛道,想在4万亿市场上分一杯羹还有机会吗?

兴证全球基金官网近日披露的一份采购公告显示,其采购了深圳市赢时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ETF业务系统,采购价格为187万元。

业内将其视为这家主动权益大厂入局ETF竞赛的信号。对此,兴证全球有关负责人告诉银柿财经,公司目前正在研究讨论。

虽然兴证全球没有透露下一步计划,但现在想闯ETF这条赛道明显不容易。一方面,行业马太效应十分明显,4.5万亿元的ETF市场上,排名前10的基金公司在管规模占比近八成。另一方面,ETF业务非常“烧钱”,据业内人士透露,按照中等投入成本计算,公司的ETF管理规模必须达到2500亿元才能实现收支平衡,而目前ETF总规模在该水平线之上的仅有5家基金公司。

想进入这个赛道的新玩家,还有“赢”的机会吗?

为何在此时入局?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7日,兴证全球基金在管总规模6529.03亿元,排在第17名。在管理规模排名前20的基金公司中,是目前唯一一家未发行ETF产品的基金公司。

在业内人士看来,兴证全球此时选择入局ETF赛道,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主动权益基金发展乏力。近四年来,兴证全球基金在管总规模虽然呈增长态势,但是主要增量来自债基和货基。反观其混基规模已经从2021年年中2354.69亿元的“巅峰”缩水至今年二季度末的1242.65亿元,规模几乎“腰斩”。

二是与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有关。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基金产品工具化属性增强,基金公司未来可能也要积极发展投顾业务,这就需要基金公司有丰富的产品线。“比如客户想配置一只沪深300ETF,但我自己没有,那转化成别人家的产品就会有很多额外的费用。”

从新发产品来看,兴证全球并非对市场变化无动于衷。2024年年末,兴证全球基金发行了兴证全球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这距离该公司上次发行指增产品已过去了三年多时间。

截至今年7月17日,兴证全球基金年内一共就发行了3只产品(按基金成立日计算),其中就包括兴证全球中证沪港深300指数增强基金。此外,该公司旗下另一只指增产品,兴证全球中证沪港深500指数增强正在募集中。

想分“蛋糕”并不容易

2023年起,我国ETF市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23年8月ETF市场规模首破2万亿元,2024年9月ETF规模增长至3万亿元以上,此后又只用了7个月就突破4万亿元大关。

但是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看,“蛋糕”虽然越做越大,想从中分一块却并不容易。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场共有55家公司(含券商资管,下同)布局了ETF产品,在全市场195家基金公司中占比不足三成。

在这55家基金公司中,头部公司又占据绝对优势。截至7月17日,ETF市场总规模4.5万亿元,管理规模排名前10的基金公司旗下ETF总规模为3.5万亿元,占比近八成。

许多中小基金公司旗下ETF产品数量不足10只,还有金鹰基金、南华基金、国投瑞银基金等多家公募发行ETF的动作大多“定格”在2020年以前,市场近两年步入发展快车道时并没有他们的身影。

即使费劲“挤”入这个赛道,也可能面临ETF规模“长不大”的困境。今年3月,新华基金发行了新华中证A50ETF,这也是该公司时隔近三年再发行ETF。但是成立仅三个多月后,新华基金公告称,截至7月9日该产品资产净值已连续45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按照基金合同规定,若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上述情形,基金管理人应当终止基金合同。

ETF市场本身的规模经济效应,或会导致这种马太效应愈演愈烈。

某ETF大厂告诉银柿财经,头部ETF产品的规模越大,投资者的交易体验就会越好,尤其是对于很多资金体量比较大的机构投资者而言,当ETF的规模和流动性达到较高水平时,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这些机构交易过程中的冲击成本,因此ETF规模的增长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自循环,这是ETF市场马太效应突出的主要原因。

此外,ETF的“烧钱”属性也令许多基金公司望而却步。该ETF大厂表示,ETF的成本大致包括两部分:“一些是可以在多个产品间‘公摊’的固定费用,如技术系统、人才队伍、品牌建设等,也包括与单个产品直接挂钩的‘浮动’费用,如指数使用费、营销费用、做市费用等。”

某公募基金从业人员向银柿财经表示,根据他所在的公司测算,如果不考虑系统投入和运行、维护的费用,单只ETF产品规模要到150亿元以上才能实现收支平衡。如果各项费用都考虑到且按照中等投入水平计算,整体ETF规模需要到2500亿元以上才能实现收支平衡。

以此计算,目前行业内仅有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南方基金和嘉实基金5家公司的ETF业务能够实现盈亏平衡,即还有90%的公司仍未回本。

叠加近年来持续推进的基金降费,基金公司想从ETF业务上赚钱就更难了。“从利润角度来说,ETF能贡献的非常有限,尤其这个业务早期还不赚钱,而且其实现在行业里在这个业务时能赚到钱的也不多。”该从业人员表示。

现有格局不是定局

虽然在ETF市场上突出重围很难,但也有部分基金公司按捺不住选择“应战”。

银河基金、长城基金是近两年入局的新玩家。其中银河基金于2024年、2025年分别发行了红利ETF国企、A500ETF银河两只产品,截至7月17日两只产品规模分别为0.79亿元、2.46亿元。长城基金于今年5月发行了首只ETF产品红利低波ETF长城,该基金用5天时间募集到3.2亿元,截至7月17日规模已缩水至2.2亿元。

而海富通基金因为押中今年“起飞”的债券ETF赛道,成为ETF规模增长速度最快的基金公司之一。

2014年,海富通发行了第一只ETF产品海富通上证城投债ETF,之后在2018年~2021年间又发行了4只债券ETF和1只股票型ETF。此后直到2024年海富通基金继续加码ETF业务,2024年至今先后发行了2只债券ETF和1只股票型ETF。

今年以来,债券ETF规模呈爆发式增长,“主攻”该赛道的海富通基金的ETF规模也水涨船高。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7日,海富通基金旗下已有3只百亿级债券ETF,在管的9只ETF总规模达1010.41亿元,较2024年年末增长491.86亿元,几乎翻了一倍。

目前,海富通基金也是市场上唯一一家旗下债券ETF总规模超过千亿元的基金公司。

海富通基金表示,其已构建起了较为完整且高效的“债券投资工具箱”,未来海富通基金已明确把债券ETF作为战略产品,将继续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并且稳扎稳打地推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的债券配置工具。

在前述ETF大厂看来,我国ETF仍处于发展初期,现有格局并非定局。“现有领先者的竞争壁垒并非牢不可破,更何况行业经历了近年来的改革之后新的商业模式依然还在摸索之中而尚未定型,一些预期之外的变数就可能改变行业的发展轨迹,因此可以预见的是我国ETF市场的竞争格局在未来可能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稳定下来。”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