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募基金业绩基准调整,主动管理型产品前景几何

近日,有媒体报道指出,业内专家表示,“近期关于公募基金因考核基准调整而导致市场大规模调仓的分析并不准确。事实上,当前公募基金并未出现大规模调仓现象。即使未来需要优化业绩比较基准,也只是对基准本身进行调整,目的是让基金产品更加名副其实,而无需通过大规模调仓来实现”。
自《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发布以来,围绕基金资产配置与投资风格锚定策略的话题备受关注。一方面,大量主动偏股型基金以沪深300指数作为业绩比较基准;另一方面,该指数权重较高的银行、非银金融等行业却被多数基金显著低配。这种基准与实际配置之间的差异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讨论。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的调查,随着政策逐步落地,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底层运行逻辑可能发生深刻变化,其业绩表现或将更加贴近市场宽基指数的表现,资产配置也将更加均衡。然而,目前公募基金的整体换手率依然较高,持仓调整并非一蹴而就,如何在符合政策要求的前提下平稳过渡,已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公募基金业绩基准与实际配置存在显著差异
5月7日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不仅引发市场热议,还直接带动了二级市场的金融股热潮。数据显示,自5月7日起,银行指数(882115)连续6个交易日上涨,累计涨幅达6.68%,创下历史新高;非银金融指数(882116)同期涨幅也达到5.98%。
业内人士认为,《行动方案》可能促使公募基金的投资配置倾向发生趋势性转变。具体而言,公募基金中特别是主动权益类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反映了其投资风格和资产类型。当基准与实际配置存在较大偏差时,若需向基准靠拢,则必然会对某些行业产生影响。
据Wind数据统计,在普通股票型和偏股混合型基金中,总计有5743只基金(含所有份额),其中2356只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包含沪深300指数,占比超过41%。而从沪深300指数最新成分来看,银行、非银金融、电子板块权重最高,分别为13.7%、10.6%和10.2%。但根据东吴证券研报数据,4100余只主动股票和混合型基金的实际配置比例显示,上述三大板块分别低配10.1%、8.9%和超配4.6%。
这意味着,如果未来行业普遍向业绩比较基准靠拢,银行和非银金融板块将率先受益,而一些超配行业则可能面临减持压力。不过,当前这波行情是否由公募基金调仓所致,尚无明确证据支持。
主动权益基金向“类被动”转型成必然趋势?
5月7日至5月15日期间,A股市场呈现出明显的金融与科技股分化行情。Wind数据显示,申万一级行业中,银行(6.50%)、美容护理(5.79%)、非银金融(4.12%)涨幅居前;而计算机(-2.86%)、电子(-2.77%)、传媒(-2.35%)跌幅最大。值得注意的是,泛科技领域曾是引领科技成长板块上涨的核心力量。
记者了解到,部分基金公司已开始逐步调整投资策略,尤其是那些基准与实际配置差异较大的基金,正努力向基准靠拢。沪深300指数因其广泛的参考价值,成为行业标杆。
尽管具体的业绩基准细则尚未出台,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基金配置与基准之间的偏差是一个客观事实。未来,要么调整业绩比较基准,要么通过调仓换股匹配现有基准,将成为行业的普遍选择。
严格参照业绩比较基准将对主动权益类基金产生深远影响。对于投资能力一般的基金经理而言,其管理的基金超额收益或将进一步压缩,投资策略可能趋向于被动跟随指数。然而,若主动基金的超额收益不明显,未来此类基金的利润空间也将受到限制。
如何在追求超额收益的同时兼顾业绩比较基准,成为基金经理面临的重大挑战。过去几年,部分公募基金公司以发行指数化产品为主,也有不少主动主题型基金选用窄基指数进行跟踪。这一变革将深刻改变国内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格局,特别是主动权益型产品的底层运行逻辑。
未来业绩比较基准或以宽基、行业、主题划分
当前,公募改革方案强化了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将业绩比较基准对比、基金利润率等直接关乎投资者利益的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此举有望对基金的风格漂移问题起到一定的修正作用。
那么,这样的变化将如何影响基金公司对产品基准的设立?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业绩比较基准大致可分为三类:宽基、行业和主题。其中,绝大多数产品的基准仍将以宽基为主,这意味着主动权益基金的业绩表现将更加贴近市场宽基指数的表现。
当然,对于主动型基金来说,单纯依赖跟踪指数并非长久之计,还需通过精选个股创造阿尔法收益。因此,基金经理在管理策略上可能需要作出相应调整。例如,换手率或将显著下降,产品建仓完成后,后续调仓换股的比例可能会大幅减少。
此外,在强调业绩基准和长期投资收益考核机制下,基金经理的激励方式也可能发生变化。业绩基准将成为衡量产品运作效果的核心指标,直接影响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及基金经理的薪酬待遇。这表明,基金管理人对业绩基准的重视程度将进一步提升。
有分析指出,为了实现业绩贴近基准的效果,基金经理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操作:一是贴近复制基准成分股,并适度进行选股或偏离;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力争以其他策略跟上甚至超越基准。
从这个角度看,一些当前被公募基金显著低配的板块可能吸引部分资金流入,而高配板块则可能承受一定抛压。但需要注意的是,当赛道变得过于拥挤且贴近基准的策略失效时,新的策略或将应运而生。
总而言之,未来基金经理之间的竞争焦点将更多集中在业绩基准框架下的自下而上选股能力。稳健风格表现的主动权益产品或许将成为市场主流,这不仅符合市场需求与监管导向,也契合基金经理自身所面对的考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