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全天候策略产品还香吗 本土化改造成破局关键

访客 2025-08-13 10:57:16 72451
关于全天候策略产品,其仍然具有吸引力,但需要关注本土化改造这一关键破局因素,在产品推广和应用过程中,针对本土市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和改进,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才能让全天候策略产品在市场上持续发挥优势,赢得更多用户的信赖和青睐。

全天候策略产品还香吗 本土化改造成破局关键

  ● 本报记者 王辉

  近期某采取全天候策略的头部私募旗下产品遭遇显著净值回撤,在私募圈引发热议。第三方平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8月1日,该机构旗下多只全天候策略产品年内回报率徘徊在-2%至+2%区间。这并非孤例,而是今年以来私募全天候策略业绩剧烈分化的真实情况。

  全天候策略产品整体承压

  对于产品净值回撤的原因,该头部私募相关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解释称,近期组合内债券类资产贡献为正,股票类资产带来负贡献,商品类资产则产生“显著负收益”。公司基于基本面信号,观察到部分内需工业品出现去库趋势,并进行了平空单、开多单的操作调整。然而,7月末市场情绪复杂多变,导致组合出现明显波动。

  值得关注的是,该机构旗下产品今年以来表现始终不尽如人意。某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截至8月1日,该机构在平台展示的多只全天候产品2025年内回报率均处于-2%至+2%的狭窄区间。这一表现不仅远逊于主流私募全天候策略2024年普遍超过20%的回报率,也严重跑输了今年以来A股主要股指及黄金等大类资产的业绩基准。

  来自某渠道机构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8月1日,在该机构代销的10余家知名私募旗下合计20只全天候策略产品中,业绩排名靠前的产品年内回报率达到26.17%,但超过六成的产品回报率不足5%,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亏损。

  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提供的数据进一步显示,全天候策略产品今年以来整体承压。“今年以来采取全天候策略的私募产品回报率中位数水平约7%,显著落后于全市场私募策略的中位数水平,在主流策略中表现相对落后。”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业绩落差凸显了在当前复杂的宏观环境下,部分机构简单移植国际成熟模型遭遇了“水土不服”的挑战。

  投资者认知或有偏差

  据了解,全天候策略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旨在穿越不同宏观周期,桥水基金的“风险平价”与哈利·布朗的“永久组合”是经典的全天候策略模型。然而,这些模型的底层逻辑在中国市场正面临考验。

  “股债再平衡机制普遍失效是今年业绩承压的关键因素之一。”李春瑜解释,尽管今年A股市场交投活跃,但行业板块严重分化。与此同时,被视为“避风港”的长期国债价格年内出现显著波动。这种格局使得大量依赖股债资产进行平衡配置的策略产品业绩平平。

  此外,黄金资产戏剧性地成为影响部分产品业绩的关键因素。某渠道机构负责人透露,受全球“去美元化”等因素推动,黄金在今年第一季度大涨,成为商品市场中的亮点,而能源化工、黑色系以及农产品等表现低迷,“重仓黄金的管理人业绩显著领先,而配置偏差导致的产品间回报率差距最高可达20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称,部分品种的明显分化暴露了过度依赖单一资产或运用过高杠杆的风险,部分风控机制不够健全的机构旗下产品净值大幅回撤甚至跌破预警线。

  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投资者认知的错位。“很多投资者仍习惯性地将全天候策略产品等同于高风险的CTA策略产品,认为全天候产品必然伴随着高波动。”银叶投资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业界这一普遍存在的误解,导致市场对真正定位稳健收益的中低风险全天候策略关注不足。

  这种错位在销售端感受尤为明显。某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产品总监坦言,其今年主推的一只定位中低风险、追求稳健收益的全天候策略产品,在路演中要花费大量精力用于解释其与高风险商品策略的本质区别。

  一位客户张女士也表达了她的困惑:“去年的渠道宣传强调‘全天候’策略是低波动策略,最终产品年回报率不到6%,实际波动幅度却超出预期,这种策略到底行不行?”

  深耕本土化与构建信任

  面对模型有效性与认知偏差的双重挑战,部分机构正通过深度本土化改造探索破局路径。思晔投资的相关策略运作模式提供了一种参考:其并未机械套用传统风险平价模型,而是结合本土市场特征构建了风险评价体系,据此动态调整资产权重。在能力建设上,该机构注重从知识、数据、算法、算力四个维度深化自身能力建设。同时,思晔投资选择在纽约设立办公室,吸纳海外人才,其国际化布局旨在增强跨境投资能力。在今年复杂的宏观环境中,其相关产品保持了业绩的平稳。

  另一类探索是对经典模型的本地化增强。据了解,在量化私募业内,不少机构以“永久组合”策略为基底进行量化改造:在股票端配置方面,聚焦指数增强领域;在黄金、国债等资产端,通过期货合约配置,并将部分资金用于股指期权对冲领域,以提升整体组合效率。业内人士评价,此类尝试更注重契合中国市场的资产特性和政策环境。

  若要在全天候策略产品领域打造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业内人士表示需要关注几个方向。首先在于提升宏观研判与动态资产配置能力。银叶投资表示,管理人需强化宏观和市场研究,开发适应中国经济运行独特规律的动态配置模型。其次,风控与运营能力是生命线,需严控极端情景风险,并有效应对衍生品交易、杠杆运用及跨境投资日益严格的合规要求。此外,策略透明化是破解投资者认知错位的钥匙。思晔投资相关人士表示,清晰阐释收益来源与策略逻辑,通过持续的投资者教育帮助客户理解波动本质、建立合理预期,是获取长期信任的基础。与此同时,跨市场布局、全球资源融合也将成为各家机构的长期聚焦所在。

  挑战虽然不少,机遇同样不容忽视。资管新规净值化转型持续释放庞大的银行理财替代需求,投资者对低波动、高夏普比率的多资产配置策略兴趣日益浓厚。“客户资产配置意识的觉醒打开了广阔空间,但国内真正具备深厚功力的全天候策略管理人仍属稀缺资源。”李春瑜说,本土机构对中国市场和经济脉动的深刻理解,构成了其不可替代的差异化优势。

  随着国内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以及私募机构与银行、券商合作开发定制低风险全天候策略产品的探索,渠道拓展与客群覆盖有望打开新局面。银叶投资认为,深刻理解中国经济、金融市场运行逻辑并具备出色波动管理能力的机构,将在这一过程中赢得投资者的长期信任。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