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汇添富基金夏正安,主动管理的进化之路,他山之石与前行浅见
汇添富基金夏正安表示,投资领域如同他山之石,可借鉴过往经验以鉴前路,他强调主动管理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对进化之浅见,夏正安认为,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投资者需灵活调整投资策略,注重风险管理,并持续学习,以适应市场的新变化,他的观点为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作为从研究员成长起来的基金经理,过去10年始终深耕行业与公司研究,探寻产业周期与成长规律。然而,对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本身的研究洞察却显得目不见睫。从业十年间,亲历2015年市场热潮、2018年下跌、2019—2021年白马蓝筹行情、2022—2024年深度调整、2025年科技行情,市场起伏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革?
要解答这一问题,不妨先将视野转向全球最发达的金融市场——美国,从华尔街的发展历程中寻找借鉴。
华尔街近400年的历史跌宕起伏,前200年处于“草莽时代”,涌现出Jacob Little等投机客、Vanderbilt与Daniel Drew的资本对决、Jesse Livermore等操盘手先驱。直至美国大萧条后,市场才迈入现代阶段:1934年Benjamin Graham出版《证券分析》,奠定基本面研究范式;此后半个多世纪,以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崛起,“漂亮50”(nifty fifty)应运而生,Peter Lynch管理的麦哲伦基金(1977—1990)以29%年化收益、1800万美元至140亿美元规模的跨越,成为成长股投资标杆。
不过,主动投资蓬勃发展的同时,两股新力量悄然生长。1965年,Paul Samuelson(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以数学模型证明“市场价格反映信息”的内在逻辑,指出主动交易难以“战胜市场”;同年Eugene Fama(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论文《股票市场价格行为》中探讨市场效率,1970年正式确立有效市场假说(EMH)。依托这一理论,John C. Bogle(Vanguard创始人)1975年推出首只面向公众的指数基金,开启被动投资时代(2023年美股被动基金规模首超主动基金)。
与此同时,认知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与Amos Tversky于1971—1979年提出“前景理论”,系统研究“认知偏差”,解释了过度交易、小盘股跑赢大盘、市场泡沫等“异象”的根源。在此基础上,量化投资登上舞台,James Simons创立的文艺复兴科技尤为典型,其大奖章基金(1988—2018)扣除费用后年化收益达39.1%,Simons也被誉为“量化投资之父”。
至此,美股市场主动、被动、量化三大核心策略成型,但境遇迥异:被动投资规模稳步扩大,量化投资快速发展,而历史最久的主动投资却面临“难以跑赢市场”的挑战。对此,全球头部资管公司积极变革:Capital Group采用多基金经理分仓模式,旗下前五大主动权益基金各配备8—13位基金经理,降低波动与回撤;Vanguard则通过多管理人模式分散策略,如Growth and Income Fund由D.E.Shaw(量化)、Los Angeles Capital(量化)、Wellington(基本面)三家机构共同管理。策略层面,美国主动基金愈发注重定性与定量结合,以量化风控规避偏离,标准化选股流程,剥离“赌风格”影响,通过风险调整后收益体现主动能力。产品宣传也转向“以产品为主、管理人为辅”,如Capital Group将主动权益基金分为Growth、Growth & Income、Income三大系列,清晰匹配投资者需求。最终,主动、被动、量化三大策略形成均衡态势,成为美股市场成熟的基石。
视线拉回中国,自1990年上交所成立以来,35年的资本市场发展犹如开启了“4倍速”演进:既经历过“草莽时代”,也见证了机构投资者主导的价值投资萌芽,更迎来过白马蓝筹行情中的公募权益扩张,如今同样面临主动管理的挑战。站在当下回望,中国股票市场主动管理基金正站在新阶段的起点。
今年5月,证监会推出《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笔者对《行动方案》印象最深刻的是,其旗帜鲜明地要求公募基金提高投资者“获得感”。何为“获得感”,通俗来讲,就是让投资者“买得明心,买得安心,买得舒心”——“明心”,要求基金产品有清晰的定位,对于市场、风格、行业等投资范畴有严格的指向,能让投资者容易理解和预期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安心”,要求基金产品严格执行既有策略,不漂移,投资者不用担心“货不对板”,放心持有;“舒心”,要求基金策略兼顾收益与风险,将超额收益和回撤控制同时作为策略制定的出发点,提升投资者的持有体验。
诚然,基金产品要做到让投资者“明心、安心、舒心”绝非易事,尤其是“舒心”,需要基金经理持续迭代精进自己的投资策略。笔者在长时间的学习、思考与探索后,找到了一条潜在的实现路径——Modern Portfolio Theory(现代投资(000900)组合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Harry Markowitz(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于1952年在《金融杂志》发表的论文《资产组合的选择》中首次提出的,其核心结论是:当两个具有正alpha(超额收益)但不同beta(相关性低)的投资组合结合后,整体的alpha是两者alpha的加权平均,而组合的整体风险(波动率)会低于单个组合的加权平均,即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更高——如果一个投资组合能找到若干具备alpha、同时beta不同的策略进行组合,那么便可以用更小的风险实现更高的收益,让投资者“买得舒心”。
但对单个基金经理,做好一个策略已属不易,如何驾驭组合的多策略呢?笔者的答案是,利用AI技术撬动能力杠杆。在笔者看来,AI大模型的发展开启了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全新时代,在这个时代,最核心也最稀缺的是“想法”,而“想法”的实现落地都可以交给AI,这对投资领域也同样适用。只要基金经理有自己的策略洞见,无论是基本面策略、趋势跟踪策略、因子投资策略,都可以让AI辅助完成策略的框架搭建、流程构建、细节完善、回测校验。就以因子投资为例,基金经理只要提出因子挖掘的思路,AI就可以辅助完成因子定义、因子计算、有效性分析、策略回测等一系列工作,提供完整的代码程序。这并非凭空臆想,而是笔者的亲身实践。笔者始终坚信,AI时代一定是会用AI的人淘汰不会用AI的人。站在AI新时代的起点,基金经理必须躬身入局,持续进化。
或许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顾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历史,会将《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作为一个时代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年轻的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真正走向成熟,标志着“客户利益第一”真正成为行业践行的价值准绳,标志着科学化、规则化、体系化的投资策略成为行业的主流。正如前文华尔街的历史所展现的,从草莽走向专业,从随意走向规则,从无序走向体系,这是行业发展的自然规律,而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在AI大时代的旋律中,必将走出一条更精彩的进化发展之路。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涉及的观点和判断仅代表我们对当前时点的看法,基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所涉观点和判断后续可能发生调整或变化。本资料仅为宣传材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文仅用于沟通交流之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人应当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以详细了解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