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煜平:致力破解“地怎么种”“谁来种”难题
马煜平在文章中指出,当前中国农业面临“地怎么种”和“谁来种”的难题,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流失、土地碎片化、农业技术落后等问题所导致,为了破解这些难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加强农业科技支撑、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等,还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务农,马煜平认为,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编者按农业兴,百业旺;农民富,潍坊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潍坊作为农业大市,始终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不断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鲁网潍坊联合潍坊市农业农村局进行“强农先锋”专题采访,聚焦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模范人物、先进典型和标杆案例,传播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以先锋为镜,向榜样看齐,汇聚农业强市的澎湃动能,为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凝聚力量。
鲁网7月28日讯(记者王玉龙魏雪)6月4日,诸城市相州镇天益金粮食合作社的农田里,麦浪翻滚,一片丰收景象。合作社负责人马煜平伸手拽下一个麦穗,在手心反复揉搓,轻轻吹掉外壳后,露出饱满的麦粒。“今年的丰收已成定局。”他高兴地说。
更令他高兴的是,这些小麦尽管还没收获,但早在22天前已经成功卖出。5月13日,通过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平台,他卖出了7200吨小麦。
“每年小麦集中上市后,价格都会有所下调,我们提前卖出,就是为了提前锁定价格。”马煜平坦言,这也是他第一次以“未收先卖”方式在网上销售小麦。国家粮食交易平台上的数据显示,马煜平他们在平台的最低成交价格2465元/吨,最高成交价格2470元/吨,折合超过1.23元/斤。对这个价格,马煜平表示满意。
马煜平,诸城市天益金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兼党支部书记,诸城佳博天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山东东鲁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作为一名扎根基层30余年的农业工作者,他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初心,以“乡村振兴”为己任,以“人民代表为人民”为宗旨,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获鸢都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科技特派员、齐鲁乡村之星、潍坊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地怎么种?”
盛夏时节,诸城市相州镇,大片大片的玉米正在茁壮成长,绿叶翻滚,蔚成大观。在诸城佳博天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大屏幕前,总经理马煜平正通过农业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玉米长势。“有了这个平台,我们种地更有‘抓手’了。”马煜平指着屏幕上的数据图斑解释道,“如果地块缺肥或者有病虫害,都能从数据和图斑上看出来,后续实地勘察确认后,该施肥施肥,该打药打药,平台还能给出精准的用药用肥参考数据。”
这套投入600多万元建设的农业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采集、遥感等技术手段,实时获取病虫害、气象等数据,为夏粮丰收开出精准“药方”。在诸城市,像这样的智慧农业平台已有5个,它们用数据打通了农田环境、农机作业、后台监管等关键节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田托管新模式。
走进佳博天益建设的山东省首批高标准为农服务中心,20多架植保无人机和100多台(套)大中型农业机械整齐排列,这些高科技装备将为附近的数万亩土地提供定制化服务。农户姚凯对此深有感触:“一旦发现地里有虫害,马上跟服务中心联系,植保机接着就到位,用什么药、什么配方他们都很专业,我们也很方便。”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马煜平始终把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青岛农业大学、泰安农科院、烟台农科院及国内多家种子研发机构联系,建立起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先后建立了诸城小麦博士科研工作站、省内首家粮食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科研育种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公司团队在他的带领下,以“七年磨一剑、一朝破记录”的韧劲,育成小麦新品种“东鲁7号”,2023年12月通过省级审定。这一新品种打破了诸城市小麦无自主品种的记录,填补了诸城小麦育种领域的历史空白,为诸城科技装上了“诸城芯”。目前,他们还有好几个小麦新品种正在生产试验中。
多年来,马煜平带领团队在耕、种、管、收、销等环节推广全链条服务,将新技术、新装备深度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与山东省农科院合作开展的良种选育和小麦“两深一浅”高效栽培技术推广,使种植的高筋小麦每公斤比普通小麦多卖两毛钱,实现了增产又增收。科技赋能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效率,更锻造出了粮食生产的“新质生产力”。
“地谁来种?”
“大国小农”,城镇化,农业人口急剧减少……土地“谁来种”“怎么种”成为当下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经常与农民打交道,马煜平深刻了解老百姓的难处。为解决小农户分散经营、劳神费力、效益低下等问题,原供销社为农服务出身的他自觉为农民排忧解难,全身心投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早在2016年,他就建立了诸城市第一个为农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辐射和服务周边乡镇,围绕耕、种、管、收、储、加、销全产业链开展服务,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只要一个电话,为农服务中心就跟踪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难题。
“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土地变资源,农民变股民,盈利变分红”——这是马煜平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真言”,也是他推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核心理念。通过创新的土地托管模式,马煜平成功破解了一家一户“种不了”“种不好”的难题,实现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在具体操作上,农户土地合作社与佳博天益公司签署托管协议,村民一亩地可获得600-800元的保底收入,当年盈余再进行二次分配,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户按照4:3:3的比例分成。相州镇道明村村民崔孝杰将10亩土地托管给公司后,不仅每亩收入比自己种植还多100元,还能腾出手打工挣钱,实现了“打工种地两不误、同增收”。
“我是给农民朋友打工的,托管农民土地就应该当好农民的‘土地管家’。”马煜平常说。针对农业劳动力减少、老龄化和空心村等突出问题,加之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地块零散,种植成本高,很难开展农机规模化作业的实际,他深入调查,不断探索,在潍坊乃至省内较早创新并推广土地托管模式。在处理托管与农民利益问题上,他倡导实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红”,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土地变资源,农民变股民,盈利变分红,农户既可外出打工,又可轻松获得土地增值回报。目前,土地托管服务范围遍布全市镇街,托管服务面积达5.7万亩次,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和办不好的事情,推动了规模农业的发展。
“农户有了‘保底收益+二次分红’,从零散种植中脱身,可以安心外出务工,同时又轻松获得土地增值回报。”马煜平介绍道。2024年,公司带动农民亩均收入1100元,相关村集体增收78万元。到2025年,天益金合作社的土地托管范围已涉及6处镇街,加上“半托管”的,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多年来,马煜平和他的团队累计服务土地面积约37万亩,累计增产粮食七千万斤以上。
农户刘海涛的体验颇具代表性:“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从种到收、烘干,再到卖,都不用去管,他们都给办了。有地租,粮食卖了还有分红,我们该打工打工,该干活干活,啥都不耽误”。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小农户面临的生产难题,让农民真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更多增收渠道。
诸城市委书记张建伟高度评价马煜平的探索:“通过社会化服务对农业产业链的全覆盖,有效破解了一家一户‘种不了’‘种不好’的问题,实现了粮食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目前,诸城市土地托管面积已达50万亩次,越来越多的农户搭上了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快车”。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马煜平对农业发展有着更深的思考。他认为,未来农业的竞争是科技与效率的竞争,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农之路。为此,他计划进一步扩大智慧农业应用范围,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更多先进技术和装备,提升农业生产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多打粮,打好粮”。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面对当前农村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他打算依托合作社和公司平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接班人。“只有让更多年轻人愿意留在农村、发展农业,乡村振兴才有持续动力。”马煜平说。
在产业链延伸方面,马煜平计划向农产品深加工领域拓展,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自主品牌。“我们要让诸城的优质农产品不仅种得好,还要卖得好,真正实现优质优价。”对于未来,他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