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业板未盈利企业IPO激活,大普微携“特别表决权”安排首单受理
近日,创业板正式受理了未盈利企业大普微的IPO申请,这是创业板首次对未盈利企业进行IPO受理,大普微的IPO申请中,特别表决权安排成为其亮点之一,即创始人及实际控制人将拥有额外的表决权,以保障其对公司决策的控制力,这一举措打破了以往创业板只接受盈利企业的限制,为未盈利企业提供了上市融资的渠道,大普微的IPO申请被视为创业板改革的重要一步,有望为更多未盈利企业提供上市机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今年6月18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宣布,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同时将在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6月27日,深圳大普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普微”)的IPO项目受理,系深交所创业板自2023年2月发布接纳未盈利企业IPO标准以来,受理的首单未盈利IPO项目。继科创板向未盈利企业重新敞开大门后,未盈利企业登陆创业板或也将打破“零纪录”。
招股说明书显示,大普微成立于2016年4月,主要从事数据中心企业级SSD产品的研发和销售,是业内领先、国内极少数具备企业级SSD“主控芯片+固件算法+模组”全栈自研能力并实现批量出货的半导体存储产品提供商。
此次发行,大普微发行股数不超过4362.16万股,拟将18.78亿元募集资金投入“下一代主控芯片及企业级SSD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企业级SSD模组量产测试基地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保荐机构为国泰海通证券。
图源:大普微招股说明书未弥补亏损达5.91亿元
2022年至2024年,大普微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68亿元、-6.42亿元、-1.95亿元,尚未实现盈利。主要系公司研发投入较高、发展早期议价能力有限、存储行业周期波动影响和公司确认大额股份支付费用所致。截至2024年末,大普微未弥补亏损达5.91亿元。
营收方面,2022年至2024年,大普微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57亿元、5.19亿元、9.62亿元。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销售数据中心企业级SSD产品,以及少量技术服务。分产品来看,公司产品代际覆盖PCIe 3.0到5.0。2024年,PCIe 3.0到5.0分别实现的营收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为0.45%、73.62%、25.84%。
图源:大普微招股说明书作为未盈利企业登陆创业板“第一个吃螃蟹”的发行人,此次受理,或与大普微的科技属性有关。大普微表示,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先发推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及方案。据介绍,公司PCIe SSD系列产品具备出色的读写速度、耐用性、低延时以及远低于JEDEC(固态技术协会)标准的平均故障率,产品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公司持续发力前沿存储发展方向,是全球首批量产企业级PCIe 5.0 SSD和大容量QLC SSD的存储厂商,也是全球极少数拥有SCM SSD和可计算存储SSD两类前沿存储产品供应能力的存储厂商。
在这背后,大普微拥有一支具备前沿存储技术和丰富行业经验的主控芯片和SSD模组研发团队,并持续投入研发资源,2022年至2024年大普微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4.82%、51.72%、28.51%。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大普微已取得国内外发明专利156项,可计算存储(Computational Storage Drives)、智能多流(Intelligence Multi-Stream)、智能故障预测(Intelligent Failure Prediction)等多项企业级SSD技术处于业内领先水平。
此外,大普微承担了2项国家级、4项省市级重大科研专项,参与了多项行业标准及规范的制定,获得了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广东省存储芯片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中国专利优秀奖(2022年、2023年和2024年)、深圳市专利奖、Storage Review1“BEST of 2022”(PCIe 4.0 SSD)、高新技术企业等资质及奖项。
市场份额较小,客户集中度高
尽管在技术方面具有一定先进性,大普微仍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较高的技术壁垒,全球企业级SSD市场呈现寡头竞争格局,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少数全球领先半导体存储公司手中,如三星、SK海力士、西部数据、美光、铠侠。据IDC数据,2023年度大普微企业级SSD出货量在国内排名第四,市场份额为6.4%,国际厂商仍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大普微还面临“毛利率波动”“客户集中度较高”“依赖前五大供应商”等风险。具体而言,2022年至2024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0.46%、-26.36%、27.26%,主要受上游NAND Flash等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公司发展早期议价能力有限及下游市场竞争状况等因素影响。
客户端,2022年至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在大普微营业收入中占比分别为77.90%、53.97%和57.22%,其表示,报告期初客户集中度较高主要系公司仍处于业务规模扩张阶段,优先与各应用领域的少数头部客户建立合作。
供应商端,2022年至2024年,公司向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金额占当期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98.13%、96.30%和97.31%,其中对第一大供应商世平国际(香港)有限公司采购占比分别为84.49%、62.56%和66.26%。
具有表决权差异安排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司股东众多、股权分散情形下,大普微引入特别表决权保证控制权。招股书显示,公司股东达到58名之众。特别表决权机制规定,股东大普海德、大普海聚持有的公司股份为具有特别表决权的股份,该股份每1股对应的表决权数量相当于普通股10股对应的表决权。大普海德及大普海聚均为公司实控人杨亚飞控制的主体,分别持有公司13.72%和2.99%的股份;在特别表决权机制下,实控人杨亚飞通过大普海德、大普海聚合计控制公司66.74%的表决权。
以未盈利状态寻求创业板上市,同时具有表决权差异安排,大普微此次发行采用的是对盈利无要求的“预计市值不低于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5亿元”标准。
招股说明书中显示,大普微于2024年12月最后一轮完成增资时估值为68.10亿元,综合考虑同行业上市公司估值情况,公司预计市值不低于50亿元;同时,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9.62亿元,高于5亿元标准。
针对未盈利企业上市,科创板开创先河并成为集聚地。目前,科创板上市共计五套标准,已上市的企业中,选择上市标准一的数量最多,该标准要求“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5000万元”,标准二至标准五分别是预计市值叠加研发投入、现金流量、营业收入、研发成果的要求。
紧随科创板脚步,于2020年启动注册制的深交所创业板,也在2023年2月发布了接纳未盈利企业IPO标准,相较于科创板的标准,创业板提高预期市值至50亿元并增加了3亿元营业收入的要求,这也被称为“第三套标准”。不过,在此之前未有一家未盈利企业成功采用这套标准登陆创业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