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仲量联行熊建平:不良资产基金蓄势待发 下一个投资风口

仲量联行日前发布的《基于价值重塑的不良资产》白皮书指出,我国不良资产正处于价值重塑的风口期。那么,如何定义不良资产?当前行业的发展态势如何?投资风口是否来临?带着这些问题,证券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仲量联行评估咨询服务部中国区总监熊建平。他在剖析不良资产行业现状基础上表示,不良资产领域蕴藏着较大的投资潜力,“相比债转股、本息清收等传统方式,不良资产基金等方式则为不良资产盘活带来了新方向”。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统计显示,2024年仅银行处置的不良资产超3万亿元。东方资产近期发布的2025年度《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指出,2025年不良资产市场将呈现“总量稳中有增、结构持续调整”特征。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化债政策支持下主导地方债务处置,预计2025年承接端不良资产量增长30%。
熊建平在采访中明确指出,不良资产并非“负资产”,而可能是被市场低估的价值载体。在不良资产价值挖掘与重塑过程中,应拓宽不良资产的定义范畴,聚焦其中的“非负资产”。
他以企业经营为例,如果企业因销售回款缓慢、市场需求下降或管理不当等原因导致资金紧张,甚至陷入偿付能力不足的困境,违约债务虽然成为不良资产,但在剥离债权债务关系后,底层资产仍具备投资价值,值得投资者深入挖掘。
例如,房地产企业因信用风险或短期现金流问题导致利息无法偿还,进而形成不良资产,这需要理性地将债权和股权与其底层资产进行剥离,从而发掘出不良中的优质部分,实现价值的重塑。经过精准的分析和尽职调查,债权人可以通过债务重组,收购这些底层物业。
今年3月,远洋集团公告宣布,境外债务各项重组调解生效,该项债务规模超过60亿美元。仲量联行在此过程中深度参与并提供价值咨询相关服务,辅助财务顾问为债权人债务的可回收性以及可行性提供参考依据。
作为评估领域的专业人士,熊建平表示,银行更多关注不良资产本息的按时偿还,但评估师则更探究不良资产背后的企业经营情况。以经营性现金流评估为例,需运用现金流折现方法,拨开迷雾,精准判断现金流波动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从而准确评估资产的价值提升空间。
谈及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熊建平表示,相比债转股、本息清收等传统模式,不良资产基金与资产证券化等创新方式正迎来发展机遇,
熊建平进一步阐述,不良资产价值的重塑,其核心驱动力源于对风险的精准判断。因此,重塑价值的估算基础在于对风险等级的确定和风险的量化评估。从另一个维度来看,不良资产价值的重塑与处置方式息息相关。通常,资产价值的实现多与交易活动紧密相连,这也从不良资产管理的角度引发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如不良资产证券化、科技与不良资产的结合,以及新兴不良资产基金公司的入市等,这些都为不良资产盘活带来了新的需求方向。
以不良资产基金为例,熊建平表示,不良资产基金在国际上属于成熟门类,如同“扑救基金”,时刻紧盯市场,捕捉投资机会,“能否从一堆腐肉里发现价值,是衡量不良资产基金专业能力的关键”。
橡树资本即是这类机构的代表,先是低价收购濒临破产公司的资产,重组后高价出售获得回报,被称为凶猛的“华尔街秃鹫”。
目前,国内已有股权投资机构涉足不良资产基金领域,探索“低点买入—改造增值—高价出售”的机会型投资模式,但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熊建平看来,对不良资产进行收购、管理与处置,不仅有助于盘活沉淀资产,释放其潜在价值,还可进一步实现资产价值的重塑。
“不良资产行业呈现显著‘逆周期收购、顺周期出售’的特征。”熊建平进一步阐述,逆周期时,市场低迷,资产价格被低估,正是收购的绝佳时机;顺周期阶段,随着宏观经济回暖、市场信心恢复,企业经营改善,资产价格回升,此时出售资产可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这种跨周期的套利和风险对冲机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已迎来逆周期收购的时间窗口。熊建平观察到,家族办公室等新兴投资群体正逐步涌入不良资产投资领域。
熊建平透露,仲量联行未来将深入研究不良资产的分类及估值策略,解读处置策略,与市场参与方携手,共同挖掘不良资产的潜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