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手肥胖问题,AI减肥起风了

你知道国家有多关心你的体重吗?
2016年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将肥胖防治纳入国家战略;去年开始,相关部门密集出台政策号召民众关注体重;然后到今年两会,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宣布,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更是将“控制体重”这一议题扩散到全社会,一时间,“国家喊你去减肥”成为网络热梗。
2024年6月,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计划通过三年左右时间,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
2024年7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2024年版)》及其释义,倡导和推广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2024年10月,国家卫健委印发《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规范我国肥胖症临床诊疗,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提高医疗机构肥胖症诊疗同质化水平。
2024年12月,国家卫健委印发《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进一步落实《“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指导医疗卫生人员科学开展体重管理工作。
体重管理政策的落地,最直接的结果是催生了一个由健身器材、运动产品、减肥药物、健康管理服务等生态构建起的千亿市场。
另外一面,过去被诟病为“智商税”的AI减肥随着技术的研究的深入与场景渗透的扩大,也开始显现出一定的效果,当DeepSeek也能在减肥这件事情上发挥作用时,公众对AI减肥的信任度大大增加,也更希望AI的融入,开启一场全新的减肥革命。
01
AI减肥,数据驱动健康逻辑重塑
与传统减肥相比,AI减肥*的变化是将体重管理由“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实施更加精准的减肥方案,根据应用场景和技术路径的不同,AI减肥的应用方向大致可分为三类。
“管住口,迈开腿”是每个有过减肥经历人士都熟知的口诀。
对于饮食管理,行业专家们总结出的“生酮法”“16+8轻断食”“液断减肥”等减肥方法的核心关键是,确保每一口摄入身体的食物都能精准服务于减重目标。
AI在饮食管理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个性化食谱推荐和智能卡路里识别等方面,比如专业的健康应用CaloScanAI,可以根据用户拍摄的食物照片快速识别食物种类,计算热量,然后生成详细的营养分析报告。
而像一些冰箱、灶具等配备了AI大模型的智能家电,也会识别出存储或者烹饪的食物种类,进而给出菜谱建议。
这种即时反馈*的好处是能根据用户的减肥目标和身体状况,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建议,从而实现更科学、更高效的体重管理。
“迈开腿”说的是运动,很多健身平台都引入了基于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健身系统,通过摄像头实时捕捉用户动作骨骼模型,AI能精确识别弯腰、塌肩等错误姿势,这些系统同时还能根据用户的运动数据生成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帮助用户更高效的达成健身目标。
以家庭健身领域为例,无论是中国的Fiture,还是国外的Tempo,都引入了动作识别与智能交互等AI功能,健身平台KEEP利用AI实现用户运动评估以推荐合适训练,瑜伽品牌Yoganotch则运用可穿戴3D动作探测器引导练习者正确完成体式……
就连DeepSeek也可以在用户输入指定的提示词与模板之后,根据用户数据与运动目标量身定制训练计划与营养计划,甚至还能精细到根据作息、运动偏好进行调整。
有了AI的助力,“管住口,迈开腿”似乎有了新的解法,然而做好这两项事情的关键在于实时数据的手机,事实上,用手机中的专业应用,到智能手环、运动手表这类专业的可穿戴设备,已经悄然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也都在各自的领域创造数百亿的市场规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AI减肥不但做大了减肥市场的蛋糕,还系统性的重构了科学健身的底层逻辑。
02
可以信任AI,但不能完全依赖AI;
在减肥这件事情上,AI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但也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能依靠AI减肥成功。
王华(化名)就曾通过DeepSeek为自己制作了一份减肥方案,从饮食作息到运动训练,非常详尽,刚开始的几天,王华信心十足,对DeepSeek也非常信赖,每天的饮食运动都严格按照减肥方案要求来执行。
可是,几天之后,王华逐渐感觉有些力不从心。
首先是饮食摄入的热量过低,王华经常感觉饥饿和乏力,上班时无精打采,下班后昏昏欲睡;其次是身体难以适应过高的训练强度,做仰卧起坐或者平板支撑时,会因为腹部的酸痛感无法标准的完成动作。
仅仅两个星期,王华就放弃了。
这次减肥,王华不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还因为过度节食和运动对身体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出现了内分泌失调和肌肉拉伤的情况。
通过王华的减肥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AI减肥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是与用户实时交互的能力。
AI确实能够根据用户提供的数据制定出非常周密的减肥方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方案需要根据用户身体状态的变化不断的调整,数据更新不够及时,或者无法采集到最新数据,AI减肥的方向就会出现偏差。
而在这方面,人类教练在减肥实践中的作用AI还难以取代,我们经常可以遇到的场景,AI会示范出正确的运动姿势,但不会对用户的错误姿势进行实时纠正;AI会制定出每天的运动安排,但不会在用户力竭的时候辅助完成最后一个动作;AI更无法分辨出用户当天的情绪状态,实时调整训练计划。
AI减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很多运动平台或者智能硬件,只能被动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很难主动触达,以监督训练和进行积极鼓励。
减肥健身需要长时间的自律,其中的过程也会比较辛苦,如果自身缺乏较强的意志和自制力,普通人一般坚持不到最后,这也是减肥很难成功的原因所在,以及健身私教存在的*价值。
有专业人士就指出,使用AI减肥的人,往往拥有一定的训练基础,有着比较强的自主训练的自制力与习惯,不需要他人在训练时提供情绪价值、运动辅助和督促也能按时按量完成训练计划。
而对于大多数没有训练基础的素人,私教的专业性暂时还无法替代。
03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AI减肥?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数据与交互是AI减肥的两个核心关键。
前者对AI的考验是用户数据的实时收集与分析,在智能穿戴设备与健身平台之间建立起数据通联的通道成为AI减肥能够进一步进化的关键。
后者则需要大模型技术的持续探索,使得人与AI之间的交互体验从冰冷的一问一答,升级为能够洞察情绪变化的温暖交流。
雷海潮在记者会上强调,AI技术是“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的关键工具”,对照着“减肥不是目的,让公众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是本质”这个命题,AI减肥未来将或将出现三大转变。
其一是减肥方案的精准化,现在为用户制定的减肥方案,基本都是根据大数据的“群体画像”,而真正的减肥用户需要的是针对个体差异的“分子级干预”,未来,将代谢组学与AI融合等技术的应用或将成为AI减肥的发展方向。
其二是将体重管理的观念由“肥胖治疗”向“预防肥胖”转变,不久前安徽医科大学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医院和健康科技企业,在合肥发布体重管理大模型智能助手“减单”就是这一观念的具体实践,通过AI技术提高减重的个性化干预质量和诊疗效率。
青少年防控方面,引入AI校园健康监测系统,分析学生饮食、运动数据并联动到家长端,实现合力预防肥胖。
其三是将思维打开,从单一的体重管理,减重减肥服务,升级到“大健康生态”,将医疗、健身、食品企业等生态进行跨界整合,建设能够共享的数据平台,实现特殊疗法、AI饮食建议、AI训练等合为整体的综合性健康管理方案。
站在技术发展的视角,国家喊你减肥,不仅是政策号召,更是技术革命的契机。
AI正在以“精准、普惠、可持续”的方式,重塑体重管理的逻辑。然而,技术的*目标不是取代人性,而是让健康回归“以人为本”。
就像雷海潮说的那样:“医疗改革的核心,是让人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这场健康战争中,AI既是武器,也是伙伴——它的价值,终将由每一个减掉的公斤、每一份提升的生活质量来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