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股民为何不买ETF?深度解析投资习惯与市场认知的错位
在A股市场,“老股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经历过几轮牛熊更迭,见证过“5·30”的暴跌,也享受过2015年的杠杆盛宴,对市场的理解带着浓厚的实战色彩。他们中不少人至今保持着“不看K线睡不着觉”的习惯,账户里躺着的多是几只重仓多年的个股,对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却常常敬而远之。这背后,既有时代烙印下的投资惯性,也藏着对“主动”与“被动”的深层博弈,更折射出A股市场生态中难以言说的现实逻辑。
一、从“选股信仰”到“认知茧房”:老股民的“主动情结”
老股民的投资生涯,大多始于“选股”。上世纪90年代至2010年前后,A股市场散户化特征显著,机构投资者占比不足20%,市场定价效率较低,“炒题材”“跟庄走”“抓黑马”是主流玩法。彼时,个股波动剧烈,一只重组股可能在数月内上涨数倍,而早期ETF产品(如2004年推出的上证50ETF)规模小、流动性差,覆盖的行业和标的有限,难以满足投资者对“超额收益”的渴望。老股民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他们相信通过研究公司基本面、技术形态甚至政策风向,能够找到跑赢大盘的个股。这种“主动选股信仰”本质上是对“人定胜天”的执念——在他们看来,ETF作为“被动跟踪指数”的工具,等同于“放弃思考”,是对自己多年经验的否定。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认知茧房”。老股民习惯了对个股“了如指掌”的掌控感:从董事长的履历到季度财报的每一个数据,从产品毛利率的变化到行业政策的细微调整,他们能说出某只股票的“脾气”,却难以接受ETF背后“一篮子股票”的模糊性。例如,当消费ETF上涨时,他们会纠结“是茅台带起来的还是伊利贡献的”,当科技ETF下跌时,又会质疑“为什么要为那些垃圾股陪葬”。这种对“确定性”的追求,让他们更倾向于“把鸡蛋放在自己看得见的篮子里”,而非交给一个看不见的指数。
二、ETF的“隐性成本”与A股的“制度博弈”
老股民对ETF的排斥,并非完全源于“偏见”,也包含对现实成本的考量。尽管ETF宣传中常强调“费率低”(管理费普遍在0.5%以下),但老股民算的是另一笔账:交易佣金、折溢价风险、跟踪误差,以及最重要的——“机会成本”。
在交易层面,A股个股实行“T+1”制度,而ETF同样如此,但老股民更擅长利用个股的日内波动做“差价”。例如,一只活跃个股每天的振幅可能达到5%,他们通过“高抛低吸”降低成本,而ETF由于跟踪指数,日内波动通常较小,差价空间有限。此外,ETF申赎存在“最小申购赎回单位”(通常为50万份或100万份),普通投资者只能在二级市场买卖,若遇到流动性不足的ETF,可能出现“想买买不进,想卖卖不出”的情况,这对习惯“快进快出”的老股民而言是致命的。
更核心的矛盾在于“制度博弈”。老股民深知A股市场的“特色”:指数编制存在缺陷(如新股上市第11个交易日即计入指数,常导致高位接盘)、退市机制不完善(垃圾股“不死鸟”现象长期存在)、政策干预频繁(如“窗口指导”影响板块轮动)。在他们看来,ETF跟踪的指数本身就可能“失真”。例如,上证综指十年不涨,被调侃为“永远的3000点”,若长期持有沪深300ETF,收益可能跑不赢通胀;而创业板指虽包含大量成长股,但也充斥着“上市即巅峰”的企业,跟踪这类指数的ETF反而成了“接盘工具”。相比之下,他们宁愿选择“用脚投票”——通过研究规避那些“指数陷阱”,重仓自己看好的个股。
三、“超额收益”的幻觉与“风险厌恶”的错位
老股民不买ETF的底层逻辑,是对“超额收益”的执着。他们经历过“闭着眼睛买股票都赚钱”的时代,也见过身边有人通过一只牛股实现财富自由。这种“幸存者偏差”让他们坚信:只要选对股,就能跑赢ETF。然而,数据却给出了相反的答案:据Wind统计,2013-2023年,沪深300指数年化收益率约6.5%,而主动权益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约8%,但普通散户的年化收益率仅为2.1%(来源:《中国股民行为报告》)。这意味着,绝大多数老股民的“主动选股”并未跑赢指数,却依然拒绝ETF,为何?
因为“亏损的归因偏差”。当个股亏损时,老股民会归咎于“市场环境不好”“主力洗盘”或“自己贪心了”,但很少怀疑“选股逻辑本身有问题”;而若买入ETF亏损,他们会直接将原因归结为“ETF不行”——这种“对人宽容,对物苛刻”的心态,让ETF成了“背锅侠”。此外,老股民对“风险”的定义与ETF的设计逻辑存在错位:他们认为“持有个股的风险是可控的”(大不了“装死”等解套),而ETF跟踪指数,若指数暴跌,“连逃的机会都没有”。这种认知忽略了一个事实:个股可能因退市而血本无归(如乐视网、暴风集团),而宽基ETF(如沪深300ETF)只要市场不崩盘,长期来看总能修复。
四、代际差异与市场进化:老股民的“坚守”与“突围”
老股民不买ETF,本质上是“旧时代经验”与“新时代趋势”的碰撞。近年来,A股机构化加速,外资、公募、保险等机构持股市值占比已超50%,市场定价效率提升,“散户化”的选股策略(如追热点、炒概念)逐渐失效。与此同时,ETF市场爆发式增长:截至2023年,全市场ETF数量超800只,规模突破2万亿元,覆盖宽基、行业、主题、商品等多个领域,甚至出现了“光伏ETF”“AI ETF”等细分赛道产品。年轻投资者更倾向于“买入ETF躺平”,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这与老股民的“亲力亲为”形成鲜明对比。
但这并不意味着老股民的“坚守”毫无价值。他们对市场情绪的敏感、对政策风向的预判、对个股“股性”的理解,依然是宝贵的经验。事实上,部分老股民已开始“突围”:有人将ETF作为“底仓配置”(如用沪深300ETF占比50%,个股占比50%),有人通过行业ETF捕捉板块机会(如在新能源行情中买入光伏ETF),这种“主动+被动”的组合,或许是老股民与新时代的和解。
编辑有话说
老股民不买ETF,是习惯使然,是认知局限,也是市场生态的折射。他们的“固执”背后,藏着对A股市场的深刻理解,也暴露了传统投资思维的盲区。随着市场进化,ETF作为“工具”的价值日益凸显,但投资的本质终究是“适合自己”——无论是主动选股还是被动配置,能在市场中活下去并赚到钱,就是好策略。对于老股民而言,放下“执念”或许很难,但打开“视野”,或许能发现另一片天空。
标签: 老股民为何不买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