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保也难救!亚盛医药耐立克年销2.4亿,销售费用近1亿,创新药“叫好不叫座”难题何解?
亚盛医药的耐立克是一款创新药,年销售额达到2.4亿元,但销售费用却接近1亿元,显示出“叫好不叫座”的难题,这表明尽管该药物在市场上受到好评,但其高昂的营销和销售成本使得其难以实现更高的销售量,这反映了创新药在推广和销售方面面临的挑战,包括高昂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市场竞争激烈、患者支付能力有限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加强患者教育和宣传、优化销售策略、降低生产成本等,以实现创新药在市场上的可持续发展。
在资本市场与生物科技风口的交汇点上,亚盛医药(6855.HK)正以一种极具戏剧性的方式,书写着中国创新药企的成长故事。这家以细胞凋亡通路为核心研发方向的生物制药公司,从美股IPO到港股定增,从自研药上市到跨国授权合作,其融资与商业化的节奏既令人瞩目,也引发深思。
亚盛医药的融资节奏堪称紧凑且精准。2024年初,公司以1.26亿美元完成纳斯达克IPO,成为港股18A企业中罕见的“H股+美股”双重上市样本。这一动作的背后,不仅打通了美元融资渠道,也向国际市场释放了强烈的信号:公司正在构建全球化的资本与研发双通道。紧随其后的是港股市场的“先旧后新”配股计划,以68.6港元/股的价格募集14.93亿港元。这种“双渠道募资”的策略不仅提升了资金的灵活性,也增强了公司在全球资本市场的话语权。
在这场资本盛宴中,管理层的调整同样引人注目。华尔街背景的CFO Veet Misra与百济神州前高管黄智的加入,被解读为公司为“双资本市场”架构量身打造的财务团队。他们不仅带来了国际化的资本运作经验,也增强了公司在境内外监管、投资者关系等方面的专业能力。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积极,公司股价在7月单月上涨超50%,创历史新高。
然而,股价的飙升背后,隐藏的是公司商业化能力的结构性问题。2024年,亚盛医药营收同比增长342%,达到9.81亿元人民币。但在这份亮眼的财务报表中,核心上市品种耐立克(Olverembatinib)的销售收入仅为2.41亿元,占总收入的24.6%。而高达5.32亿元的授权收入则主要来自与武田制药的1亿美元期权交易及相关摊销收入。这种“管线换资金”的模式,虽然短期内为公司提供了持续的研发资金支持,但也意味着其主营业务的造血能力尚未成熟。
在产品结构上,亚盛医药已初步形成“三大梯队”产品布局:第一梯队为已商业化品种,包括耐立克与2025年获批的BCL-2抑制剂利生妥(Lisaftoclax);第二梯队为临床后期产品,如APG-115、APG-2449等;第三梯队则涵盖多个处于早期阶段的候选药物。尽管管线布局庞大,但商业化转化仍显滞后。耐立克虽已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覆盖全国800多家医院,但销售增速缓慢,2022年至2023年仅增长6%。销售费用与销售收入几乎持平,反映出公司在市场推广和终端渗透方面仍面临挑战。
面对商业化压力,亚盛医药选择了“以数据换资源”的策略。自2017年以来,公司已与武田、默沙东、阿斯利康、信达生物等企业达成11项合作,累计潜在交易金额超过28亿美元。这些合作不仅带来资金支持,也帮助公司分担研发风险。例如,2024年与武田制药的协议,不仅获得1亿美元首付款,还保留了中国市场的权益。这种“授权换资金”模式,短期内确实为公司提供了持续的资金支持,但长期来看,其估值支撑力有限,投资人更关注销售端的兑现能力。
公司管理层对BD收入的依赖也显露无疑。未来几年,亚盛医药计划将BD收入占经营现金流的比例提升至60%以上,并期望再完成2-3单全球许可交易,每单首付款不低于5亿美元。这一战略路径虽能在短期内缓解资金压力,却也意味着公司仍处于“研发驱动型”的资本依赖阶段,尚未真正进入“市场驱动型”的盈利周期。
从现金流角度看,2024年亚盛医药的经营性现金流仍为负值,但凭借武田和信达的里程碑付款,公司成功“回血”5.32亿元。结合IPO与港股定增带来的资金储备,公司2025年预计拥有约26亿元的现金及等价物,足以支撑未来三年的研发与市场开支。这为公司提供了宝贵的缓冲期,使其能够在临床推进与商业化探索之间寻找平衡点。
然而,资本市场终将回归基本面。亚盛医药需面对的核心挑战是如何让管线中的“明星药物”真正释放市场价值,逐步摆脱对授权收入的依赖。耐立克与利生妥作为已上市产品,具备一定的市场潜力,但如何提升其销售增速、优化费用结构、拓展适应症市场,将成为公司未来几年的重点任务。
此外,作为一家全球化程度较高的生物制药企业,亚盛医药还需在国际注册、海外市场准入、临床试验数据全球认可等方面持续发力。尤其是在BCL-2抑制剂这一新兴赛道上,如何保持技术优势、加快全球布局,将决定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
亚盛医药的成长轨迹,折射出中国创新药企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探索与挑战。它既是一家充满野心与战略远见的企业,也是一家仍在商业化转型过程中摸索前行的公司。其“融资先行、研发为本、授权换资源”的模式,在当前阶段为公司赢得了时间与发展空间,但真正的考验,将是在未来几年内能否实现从“资本驱动”到“市场驱动”的实质性转变。
未来三年,将是亚盛医药的关键转折期。它需要在资本市场的热度与商业化的冷现实中找到平衡,既要维持投资人信心,也要夯实产品销售基础。只有当其核心药物真正走向市场、形成稳定现金流,亚盛医药的故事才能从“预期定价”走向“价值兑现”。
编辑有话说:
亚盛医药的故事,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在全球化、资本化背景下的一次大胆尝试。它用资本的力量快速推进研发,也用授权的模式换取资源与时间。但归根结底,药企的核心竞争力,仍在于产品的临床价值与市场表现。未来,亚盛医药能否在“融资狂欢”之后,迎来真正的“商业化丰收”,不仅关乎其自身命运,也将影响整个行业对“创新药出海”路径的信心与判断。
标签: 亚盛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