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牌药企广济药业财务造假被罚,亏损额竟达4.35亿
广济药业作为一家老牌药企,因财务造假被中国证监会处以行政处罚,并被要求支付4.35亿元的罚款,该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涉及虚增收入、虚报利润等违法行为,导致其2019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此次处罚不仅对广济药业的声誉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引发了市场对药企财务透明度和诚信度的关注,此次事件再次提醒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必须加强对药企的监管和审计,确保其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近日,湖北证监局的一纸行政处罚决定书,将广济药业(000952.SZ)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家成立于1969年、1999年在深交所上市的老牌药企,因财务造假被处以150万元罚款,时任董事长阮澍和财务总监胡明峰各被罚80万元。此次事件不仅暴露了广济药业在财务处理上的严重问题,更将其经营困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财务造假:总额法与净额法的错误抉择
广济药业的财务问题源于其子公司济康医药的经销业务。据湖北证监局调查,2022年1至9月,济康医药在与部分客户开展经销业务时,本应以“代理人”身份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却违规采用了适用于主要责任人的“总额法”。这一错误的会计处理手法,直接导致广济药业2022年三个季度报告分别多计营收4560.16万元、1.37亿元和1.38亿元,占当期营收的比例分别高达25.49%、26.68%和20.49%。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违规操作并非公司自查发现。直至2023年4月,在监管部门的关注下,广济药业才发布《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对2022年三个季度报告进行追溯调整。然而,这种迟来的“自我纠错”并未能阻止监管的深入调查。2024年10月,公司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最终在2025年7月收到湖北证监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经营困境:亏损加剧,核心业务下滑
财务造假风波尚未平息,广济药业的经营基本面已加速恶化。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仅6.39亿元,同比下滑13.42%,营收连续两年负增长。亏损幅度更是触目惊心,全年净亏损扩大至2.95亿元,同比下滑110.55%,叠加2023年1.4亿元的亏损,两年累计亏损额合计高达4.35亿元。
分业务板块来看,曾经的核心增长点——制剂系列产品在2024年遭遇雪崩式下滑,实现收入6143.78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9.62%,同比下跌65.26%。而在2023年,该系列产品占营收比重还在23.97%。原料系列产品虽增长11.52%,但难以抵消整体下降颓势。
对于业绩恶化,广济药业解释为“整体经济环境下行,市场需求量萎缩”,以及“受市场影响,价格不及预期”。然而,这种解释显然难以让投资者和市场满意。从行业背景来看,维生素市场行情低迷,行业竞争加剧,饲料级VB2及维生素B12市场销售价格处于市场周期的低价格水平,旗下子公司广济药业(孟州)有限公司和广济药业(济宁)有限公司均因产能未完全释放或生产线调试而处于亏损状态,成为拖累业绩的包袱。
与此同时,广济药业的研发投入也在“开倒车”。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降至5681万元,同比减少24%,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也从10.13%降至8.89%,创新能力后劲不足。
未来展望:亏损缩减,但挑战仍存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上半年广济药业亏损有所缩减。根据公司7月11日发布的半年度业绩预告,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6700万元—8350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约7000万元—8650万元。公司方面表示,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的主要原因系公司降低管理成本,有序减少生产,减少非必要生产人员,且原料系列产品及制剂系列产品的部分品规的销量较上年同期均有一定程度增长。
然而,尽管亏损有所缩减,但广济药业仍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从行业来看,维生素市场行情何时回暖尚不确定,行业竞争仍将加剧。从公司内部来看,财务造假事件对公司的信誉造成了严重损害,投资者信心受挫。此外,公司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有限,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未来发展。
编辑有话说
广济药业作为一家老牌药企,曾经在医药行业有着重要的地位和良好的声誉。然而,此次财务违规事件以及经营状况的恶化,让公司的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这也给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希望广济药业能够吸取教训,积极整改,早日走出困境,重新赢得市场和投资者的信任。
标签: 广济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