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eiying

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原因 蚂蚁的玩法为何触怒监管层

eiying 2025-07-27 08:26:11 5
蚂蚁集团原计划在2020年11月上市,但最终在上市前夜被紧急叫停,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据报道,蚂蚁集团被暂缓上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其金融业务存在监管套利、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问题;二是其实际控制人及管理层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保障金融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存在不足。,蚂蚁集团通过“联合贷”等模式,以较低的资本撬动高杠杆的贷款业务,导致其风险敞口过大,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蚂蚁集团还通过“花呗”、“借呗”等消费信贷产品,对年轻人群进行过度借贷和超前消费的诱导,存在不正当竞争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监管层对蚂蚁集团的这些行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担忧,认为其玩法触怒了监管层,监管层决定对蚂蚁集团进行整改和规范,并暂缓其上市计划,这一决定也引发了市场对于金融科技公司监管的关注和讨论,对于未来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0年11月3日,全球资本市场的目光聚焦上海——距离蚂蚁集团科创板上市仅剩36小时,上交所一纸公告如惊雷炸响:“暂缓上市。”万亿估值的金融科技巨轮骤然抛锚,19万亿打新资金冻结又撤回,街头巷议沸腾。这场风暴的源头,并非阴谋论中的“马言之祸”,而是金融监管与科技创新的历史性碰撞。

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原因 蚂蚁的玩法为何触怒监管层

  一、监管新规:切断高杠杆模式的“致命三刀”

  蚂蚁暂缓上市的导火索,是11月2日银保监会与央行联合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这份新规直指蚂蚁核心盈利引擎——微贷科技平台(贡献39.4%营收、47.8%利润),其三项条款彻底颠覆了蚂蚁的商业模式:

  30%出资比例红线:单笔联合贷款中,小贷公司出资不得低于30%。蚂蚁原有模式中,仅出资1%-2%即可撬动银行资金(如1万元贷款中蚂蚁出资100元,分走50%利息收益),杠杆率高达100倍。新规将其收益从500%压缩至16.7%,盈利能力断崖下跌37.

  资本金天花板:非标融资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1倍,ABS融资上限为净资产4倍。蚂蚁旗下小贷公司仅凭30亿资本金放贷3000亿的“神话”终结,杠杆被硬性压缩至10倍以内。

  跨省经营限制:未经批准不得跨省展业。蚂蚁两大网络小贷公司注册于重庆,全国性业务面临收缩,互联网平台优势被削弱。

  新规出台前,蚂蚁已参与政策讨论,但试图通过舆论博弈争取空间。10月24日马云公开炮轰“银行当铺思想”“巴塞尔协议是老年人俱乐部”,实则是对资本金约束的激烈回应——而这恰恰暴露了蚂蚁商业模式的本质:用科技外壳包装金融内核,以极低资本金撬动天量信贷。

  二、定位悖论:科技估值与金融本质的撕裂

  蚂蚁暂缓上市的核心矛盾,在于其“科技叙事”与“金融实质”的错位:

  更名换壳的意图:2020年6月,“蚂蚁金服”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招股书强调“科技服务”占比超60%。但财务数据揭穿真相:微贷科技平台促成信贷规模2.15万亿,其中98%资金来自合作银行,自有出资仅2%——本质是信贷中介而非科技平台27.

  监管的清醒认知:业内人士一针见血:“蚂蚁如冰山,科技是露出水面的10%,水下的金融占90%。”金融业务天然需严监管,而科技估值依赖增长想象。当新规要求蚂蚁遵守银行级资本充足率时,其估值逻辑必然重构:从市盈率(PE)转向市净率(PB),2.1万亿市值面临腰斩。

  监管层对此心知肚明。11月2日,四部门(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罕见联合约谈马云等高管,释放明确信号:金融活动必须全面纳入监管46.这一定性彻底击碎了蚂蚁“去金融化”的幻想。

  三、连锁反应:资本市场的信任危机与估值重构

  暂缓上市引爆三重冲击波:

  历史级资金堰塞湖:A股19.05万亿打新资金、港股1.3万亿港元冻资需紧急退回,666万投资者卷入其中。战略配售基金被迫调整标的,公募产品陷入尴尬89.

  估值逻辑崩塌:原计划按科技股估值(PE 40-60倍),但新规下微贷业务需对标银行(PB 1-2倍)。以花呗、借呗主体为例,两家小贷公司注册资本合计仅52亿,却贡献112亿净利润——高杠杆红利消失后,盈利规模将缩水70%以上79.

  行业地震:京东数科等金融科技公司同步暂缓IPO,全行业进入强监管周期。美团、字节跳动等后来者被迫调整战略,金融科技“野蛮生长”时代终结59.

  四、整改与重生:从“去马云化”到金融控股的蜕变

  暂缓上市并非终点,而是合规化的起点。蚂蚁开启长达两年的整改:

  业务重构:切断支付宝与“花呗”“借呗”强制捆绑;成立消费金融公司,资本金增至80亿以符合30%出资要求;联合贷款业务剥离独立,信贷规模压缩至4000-5000亿10.

  治理洗牌:2023年1月,马云表决权从53.46%降至6.2%,放弃实际控制权;董事会引入超半数独立董事,告别“一言堂”10.

  定位转型: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所有金融业务纳入监管框架,余额宝规模压降36%至7590亿,主动降低流动性风险10.

  整改代价巨大:富达投资将蚂蚁估值从2350亿美元砍至700亿美元,跌去70%10.但这恰印证了暂缓的前瞻性——若仓促上市后暴雷,数百万散户将承受灭顶之灾。

  编辑有话说:

  蚂蚁暂缓上市,是中国金融监管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科技公司不能再以“创新”之名规避金融监管,资本不能无限加杠杆收割红利。2.1万亿估值泡沫的破碎,看似是蚂蚁的挫折,实则是金融系统安全的胜利。当马云卸下控制权、花呗断开支付宝,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企业的妥协,更是监管对金融本质的坚守——所有商业创新,终需以风险可控为前提。蚂蚁的蜕变印证了那句警示:“只有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而健全的资本市场,从不容忍“大到不能倒”的绑架。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