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亿公募董事长变更!年内100家基金公司高管变动
近期,千亿公募基金公司——招商基金的董事长职位发生了变更,由原董事长王小松变更为现任董事长王小青,这一变动标志着年内已有100家基金公司的高管进行了调整,据统计,今年以来,基金公司高管的变动涉及了多家知名基金公司,包括易方达、南方、嘉实等,这些变动可能涉及人事调整、业务转型、市场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对于投资者而言,高管变动可能会影响公司的战略方向和业务发展,但也需要理性看待,并关注公司的长期业绩和投资价值。
银行系公募中加基金董事长变更。
7月16日,中加基金公告,杨琳接棒夏远洋出任中加基金董事长,成为中加基金2013年成立以来的第四任董事长。和夏远洋一样,杨琳同样是来自大股东北京银行。
包括中加基金在内,截至7月16日,年内变更的公募高管人数已达224位,涉及100家基金公司。其中,董事长和总经理变更的人数分别为49人和48人。
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发现,年内变更的高管,个别变更案例是由于高管到龄退休,包括兴证全球基金的杨华辉和交银施罗德基金的谢卫等人。但从数量上看,年内大部分的高管变更,依然是中小公募。明亚基金等公募甚至还出现了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同时离任的现象。分析人士表示,高管频繁变更会影响到基金公司经营战略实施和内部治理水平,在制度供给增加基础上应避免出现治理僵局或大股东不当干预情况,切实提升公司治理效能。
中加基金新任董事长来自北京银行
根据中加基金7月16日发布的董事长变更公告,经中加基金董事会审议通过,因工作安排董事长、法定代表人夏远洋7月15日离任,同时从7月15日起杨琳出任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
根据公告,杨琳是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西北大学经济学硕士,曾先后在财务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任职。在北京银行工作期间,历任北京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公司银行部副总经理,党委宣传部部长、品牌管理部(客户体验部)总经理。该事项变更,已经中加基金董事会审议通过,并按有关规定向监管机构进行备案。
公开信息显示,中加基金成立于2013年3月,是第三批银行系基金公司。截至目前,中加基金注册资本为4.65亿元,共有六家股东,分别为北京银行、加拿大丰业银行、北京乾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绍兴越华开发经营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44%、28%、12%、6%、5%、5%。根据数据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加基金管理的公募基金产品规模为1234.41亿元,排名行业第50名,其中非货基金规模为1139.28亿元,排在第41位。
中加基金历任核心高管,大多来自大股东北京银行。根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加基金一共有过四任董事长,四任董事长均来自大股东北京银行。以本次离任的第三任董事长夏远洋为例,他于2002年7月加入北京银行,从事银行公司治理相关工作;2007 年10 月起,历任朝外支行行长助理,总行资产托管部副总经理,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资金交易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分行纪委书记等职务。
夏远洋在中加基金董事长任上的时长为2年5个月,是前三任董事长中时间最短的一位。第一任董事长闫冰竹和第二任董事长夏英的任职时长分别为4年5个月和5年3个月。
年内已有100家基金公司高管变更
根据统计,包括中加基金在内,截至7月16日,年内变更的公募高管人数已达224位,涉及100家基金公司。其中,董事长和总经理变更的人数分别为49人和48人,副总经理和督察长变更人数分别为80人和28人。
就7月而言,除中加基金外,还有明亚基金、汇添富基金、泓德基金出现过高管离任。根据明亚基金7月15日公告,总经理丁玥和副总经理屠建宗均出于个人原因,同时于7月15日离任。从7月15日起,王靖出任明亚基金总经理。同样是在7月15日,汇添富基金官宣董事长变更,因董事会换届,董事长李文离任,鲁伟铭出任公司新任董事长。泓德基金7月12日发布高管变更公告,督察长李晓春因退休离任,李娇接棒李晓春出任新任督察长并离任副总经理职位。
6月则有国融基金、华宝基金、兴证全球基金、汇泉基金、招商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等公募出现过高管离任。具有较大关注度的是汇泉基金、兴证全球基金和交银施罗德基金。根据汇泉基金6月21日发布的高管变更公告,总经理梁永强离任,鹏扬基金前首席经济学家陈洪斌出任总经理,柴玏出任副总经理。梁永强是一位具有20多年证券从业经验的老将,此前出任过华商基金总经理,且有过辉煌的投资业绩。
和汇泉基金有所不同,兴证全球基金和交银施罗德基金近期的高管变更,是出于年龄退休原因。6月之前,则有景顺长城基金、招商基金、华泰柏瑞基金等大型公募,以及方正富邦基金、先锋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等中小公募出现过高管离任现象。其中同样有因退休原因离任的高管。
高管稳定性与公司内部治理水平有密切关系
谈及公募高管变更情况,北京一家公募的内部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在近年来基金业高速发展态势下,基金公司的高管变更一直保持着高频状态。就2025年而言,由于多位高管到龄退休,新老交替成为年内相当部分高管变更的主要原因。
此外,华南一家中小公募的高管人士(下称“公募高管”)对券商中国记者分析称,观察高管变更情况,要区分不同类型的基金公司。其中,具有稳定股权结构的大中型公募,其高管变更更多是遵循股东方的战略安排,变更前后的新老董事长,大多是来自股东方的。这种情况并不会对基金公司的正常经营带来大的影响,除非基金公司股权发生较大变化。
“但相当部分中小公募,特别是个别个人系公募的核心高管变更,往往会涉及经营战略重大调整。考核体系变革、业绩压力等因素,会使高管团队发生大的改变。”前述公募高管称,他观察到,近几年随着中小公募高管持续变更,基金业逐渐形成了一批长期进出于中小公募的职业经理人。“有些人可能在很多家基金公司都当过总经理,但时间都不会很长。个人能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个别中小公募重要股东频繁变换,内部治理结构不稳定,职业经理人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没能通过考核只能走人。”
基金公司核心高管的稳定性,与公司内部治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此前证监会下发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修订《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治理准则》,充分发挥国有大股东在公司治理架构中的功能,推动董事会、管理层履职尽责。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总监孙珩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在修订《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治理准则》基础上,后续可进一步明确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如详细规定董事会、监事会在重大决策、监督管理层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和议事规则,减少职责模糊地带,避免出现治理僵局或大股东不当干预的情况,切实提升公司治理效能,保障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