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出台脑机接口与人机交互产业行动计划:加速科技革新与应用落地

投资界5月12日消息,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8部门联合发布《四川省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攻坚突破行动计划(2025-2030年)》。根据计划,到2027年,四川将在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取得重点突破,初步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并建成多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同时,将引育一批产业链骨干企业,同步推进侵入式与非侵入式两种技术路径的研发。具体目标包括完成3款侵入式和5款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的研发及医疗器械注册,实施省内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开放医疗健康场景,实现年服务医疗患者超5万人次。
此外,计划还提出推动“四川造”AR智能眼镜、人机协同外骨骼等新一代人机交互产品加速应用,并开展高危行业作业、养老行业服务机器人替代等应用试点。到2030年,目标是实现产品规模化生产应用,显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自主可控能力,使四川在该领域的产业综合竞争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届时,预计将引育10家链主企业、100家专精特新企业和2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
四川省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攻坚突破行动计划(2025-2030年)
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技术作为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领域,正成为重塑医疗健康、工业制造、教育培训、消费娱乐等领域形态的颠覆性力量。为抢占这一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四川省制定了本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强化创新引领、培育重点产品、丰富应用场景和构建产业支撑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总体目标
按照“抓链主、铸链条、建集群、促应用”的发展理念,四川省计划通过引育上中下游企业,推动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形成产业链式聚集和联动发展态势。到2027年,将基本构建起完整的产业生态,建成一批产业发展集聚区,并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具体措施包括研发并注册多款脑机接口产品,实施省内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开放医疗健康场景,实现年服务医疗患者超5万人次。
到2030年,目标是实现产品规模化生产应用,显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自主可控能力。预计每年将开展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3000例,服务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类疾病、药物及数字成瘾疾病患者超10万人次,康复设备应用超2万人次。同时,将进一步推动多场景应用,持续提升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应急安全等重点领域的渗透率。
强化创新引领
行动计划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开展大脑功能分区与连接性、大脑可塑性原理等脑科学和类脑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将重点突破神经信号采集与解码编码算法、脑机交互与反馈等关键核心技术,并攻克低功耗脑机芯片、高精度柔性电极等核心器件。
培育重点产品
行动计划提出,通过推动现有优势产品规模化生产应用、加速新兴产品培育壮大以及前瞻布局颠覆性产品,形成“应用反哺研发、收益支撑创新”的良性循环。具体包括支持脑机接口纳入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鼓励开放场景开展临床试验,加快推动医疗器械注册;开发适配重要应用场景的软件和算法,市场化推广脑影像机器人、脑电生理信号监测设备等设备;研制脑控机器人、脑机接口特色数字药物等前沿产品。
丰富应用场景
行动计划明确了打造医疗健康核心场景的目标,支持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综合性医院常态化开展植入式脑机接口手术,并鼓励各类医疗、康养机构在神经及精神类疾病诊疗、智能康复、健康监测等领域进行研究和应用。
此外,还将拓展重点行业融合场景,探索脑机交互认知增强、疲劳状态实时监测反馈等技术在工业制造、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应急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同时,开放特色创新应用场景,建立省市县(区)三级动态开放机制,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技术集成与IP价值转化,推动地方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创新与传播。
构建产业支撑体系
行动计划提出,通过打造创新平台、壮大企业矩阵、培优人才队伍、加大金融支持和强化标准引领,全面构建产业支撑体系。例如,加快建设中国-古巴神经技术与脑器交互“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支持成都市创建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制造业创新中心;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构建多元化投资体系;制定国际级和国家级相关标准,推动产业标准化发展。
保障措施
为确保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四川省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做好重大事项跟踪服务。同时,提升服务能力,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安全治理,坚持包容审慎的治理理念,构建多方参与的治理格局;推进开放合作,鼓励省内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主动参与治理规则和标准制定。
来源: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