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机器人?

访客 2025-05-10 16:07:14 73165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机器人?摘要: “3、2、1——”倒计时响起,一只机械臂迅速定位到一根半径约4mm粗细的揭幕绳索装置,精准握住绳索,幕布缓缓落下。拉开幕布的是双机械臂机器人Vonnex——它与人类相似的多模态感知...

“3、2、1——”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机器人?

倒计时响起,一只机械臂迅速定位到一根半径约4mm粗细的揭幕绳索装置,精准握住绳索,幕布缓缓落下。

拉开幕布的是双机械臂机器人Vonnex——它与人类相似的多模态感知系统能够同时处理视觉、力觉、声纹信息,目前已经在教育等场景当起了“打工人”。

这是今日(5月9日),香港科技大学冯诺依曼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仪式的一幕。作为大湾区首个实战型AI研究院,冯诺依曼攻坚具身智能等方向,聚焦全球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诉求。其院长的任命颇受关注——掌舵者正是全球AI顶级专家、独角兽企业思谋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贾佳亚。这一身份的重叠,算是研究院“学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定位的注脚。

此际,70公里外的深圳宝安,思谋科技智造工厂内,一批非人形工业机器人正接受出厂前的最后调试,它们没有炫目的拟人外形,却凭借着专为产线打磨的AI技术,即将奔赴散落在全球各地的客户工厂。

这一幕,不禁想起最近多位投资人聊起的一个现象——当人形机器人还在比拼跑马拉松,率先落地到工业赛道的机器人已经排队进厂领工号赚钱了。说到底,产业里见真章。

告别跳舞翻跟斗;

机器人已经进厂「打工」

今年以来,具身智能火爆历历在目。

最新一幕则是人形机器人走上运动场——2025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场,20支人形机器人队伍完成21公里旅程;无锡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150多只机器人走上运动场,往返竞速跑、隔空投篮、机器人格斗、连续后空翻。

这些热闹场面吸睛无数,但投资人看得心情复杂。毋庸置疑,这是国内机器人赛道爆发的缩影,也是机器人智能化的一次次尝试。无论是短视频还是现实里,机器人跳街舞、连续后空翻“越来越像人”,但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一台的机器人,离成功商业化的百亿级巿场还有多远?

现实摆在眼前:如果无法大批量商业化,人形机器人热度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消散。另一边,在工业生产一线,搭载大模型的工业智能体已经取代一部分人工,为具身智能率先撕开了商业化突破口。

这些率先落地的非人形机器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机械臂或工业机器人,或者我们更应该将其定义为“工业智能体”。过去,传统设备极依赖预设程序执行单一任务,缺乏自主学习判断能力,面对复杂环境变化也难以做出实时决策,鲜少进入主流视野。

而如今落地工业产线的工业智能体,搭载AI大脑与多模态感知系统,从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决策,真正实现了从“机械臂”到“智能体”的质变。正如前文提到的思谋科技,至今已进入全球300家龙头企业的流水线,悄悄实现了场景应用,这是以往创投圈常常忽视的地方。

追溯起来,2004年贾佳亚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后成为终身教授。在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中,贾佳亚敏锐捕捉到工厂细分工序的复杂需求,开始意识到工业智能化需要从底层算法到硬件设备的全栈整合,这是一个有硬需求却门槛极高的领域。

2019年12月,贾佳亚创立思谋科技。与其他AI公司不同,思谋一开始就聚焦智能制造,随后迅速拿到IDG资本天使轮融资,紧接着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完成来自红杉中国、联想创投等头部机构的三轮融资,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独角兽之一。

与之相对应,思谋的工业智能体之路铺开。成立当月,这家公司就承接第一单AI智造落地的案例。如今不到5年,思谋的非人形机器人和智能体产品已经进入特斯拉、卡尔蔡司、京东方、中国中车、比亚迪、立讯精密等一批头部企业上岗。

这只是其中一个代表性案例。2023年底,作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赴港上市的优必选,自登陆资本市场便持续面临商业化与盈利困境的双重拷问。近日,优必选发布自愿性公告,宣布获得小批量工业制造场景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相关产品即将进驻汽车工厂参与生产制造。

这一进展被视作其在工业赛道商业化落地的关键突破——当市场对其盈利前景存疑时,优必选正将扭转困局的希望,寄托于工业制造这一机器人领域最为成熟、也最具商业潜力的赛道之上。

而在优必选上市后的一年,专门做机械臂的越疆科技也登陆港交所,成为“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此前从创始人刘培超处了解到,越疆科技最先落地且占比最大的同样是工业场景。

在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一个超级赛道默默发力。

一个大湾区独角兽案例

当然,把机器人从实验室送到流水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与投资人交流一番下来,尽管工业智能化市场潜力巨大,被视为万亿级蓝海,但专业壁垒高筑、场景高度碎片化,因此让不少参与者望而却步。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多数制造企业在智能化改造时,普遍存在“三高焦虑”——高定制化成本、高试错风险、高集成难度

为此,我们在现场向贾佳亚教授请教了当下行业的关键痛点——

首先是算法技术还不够成熟。智能体核心是算法,尽管AI大模型在处理复杂任务时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但将它与真实物理世界,特别是工业级生产场景相结合时,专业性、通用性还不够,机器人无法做到和人类一样的灵活判断和决策。

其次则是发展速度较慢。这包括技术的集成和兼容性,同时也需要通过规模化应用来提升成熟度。

“机器人、机械臂都有复杂的构成,从电源管理、基础零部件到传感系统、规划控制等存在着一条很长的产业链条。将智能体技术与现有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不仅涉及跨行业、跨学科,同时也与整个产业链强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相关智能体产品的发展速度。”

此外,具身智能机器人一定要具备人体形态吗?面对铺天盖地的人形机器人热潮,一级市场投资人曾提出过此类疑惑,思谋路径或许回答了这一问题。

一定程度上,智能程度决定产业价值上限,形态适配度决定商业化速度,因此从创立思谋起就做出了“去形存智”、不拘泥于形态的战略选择。这样的思路得到不少投资人的认可。去年6月,港投公司出手,第一个项目就是思谋科技。港投公司风格稳健,投资团队对思谋进行了严格尽调,而商业化应用场景成为关键的考量标准。

得到一组数据:成立5年来,思谋已通过AI机器设备和机械臂等工业智能体产品,进入车类制造、新能源、3C、精密工业等多个行业,累计检测工业品近百亿件。

如今冯诺依曼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揭幕,可看作香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加速,同时也让机器人落地应用的重要性再次得到强调。

下一场风暴: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机器人?

我们把视野打开。

此时此刻,一级市场对于“投不投具身智能”的争吵不绝于耳。但总结下来,还是有两点基本达成共识:一是具身智能融资火爆之下,估值泡沫涌现;二是商业化场景还在苦苦探索。

纵然大多数人坚信这一赛道的广阔前景,但从短期来看人形机器人要走进千家万户,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成本上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先让自己在市场上活下来是第一要义。放眼海外,美国明星公司Anki、家庭机器人公司Jibo、陪伴机器人Embodied等都在经历一阵爆红后迅速陨落;国内的老牌机器人独角兽达闼也因没有造血功能走到悬崖边。

这些残酷的现实,无一不说明具身智能公司率先布局工业场景的必要性。经历了这一波人形机器人热潮,投资人开始重新回到工业具身智能找起项目。

这并不难理解。一方面,今年人形机器人融资热潮,估值暴涨屡见不鲜;但工业机器人迄今在一级市场尚未达成高度共识,因此融资估值相对冷静,爆发空间仍然巨大。

而在大家最关心的商业落地上,工业赛道可以说是行业里较少“需求先行”的场景方向。汽车制造、精密仪器制造等工业场景对机器人的需求远高于其它场景,因此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相对更为长期且稳定。

一位投资人朋友也补充一点:因为需求场景较为固定,智能体等新型工业机器人产品不论在硬件还是在AI赋能上的成本都相对可控,价格也在逐渐降低,这也是当下更适宜商业化的原因之一。

2025年初高盛在一则报告指出,(人形)机器人有望在2024年-2027年间率先应用于工厂,而进入消费市场的时间则预计在2028年-2031年之间。这一预测再次证明工业具身智能将会率先爆发。

“工业具身智能有望成为下一个最火赛道。”最近这样的声音愈发密集。

用投资人的话来说,目前具身智能行业仍处于相对早期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具身智能与AI大模型的深度融合已经率先在工业领域应用落地。下一步,具身智能的目标是在工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产业价值。

毫无疑问,具身智能机器人不论以任何形态出现,都将是AI的最佳载体。在新技术的刺激下,工业4.0时代——以工业智能体为标志的工业全面智能化革命,正在加速到来。

这将会重塑全球产业格局。2025年,“具身智能”一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历史河流浩浩汤汤,也许多年回头看,这会是一场攸关国运的科技竞争。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