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公募基金如何脱胎换骨

访客 2025-05-10 13:29:41 35267
公募基金如何脱胎换骨摘要:   5月7日,一场公募行业大变革正式拉开序幕。中国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最值得关注的当然是,这场变革对超7亿基民、涉及上亿家庭的投资理财市场...

公募基金如何脱胎换骨

  5月7日,一场公募行业大变革正式拉开序幕。中国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最值得关注的当然是,这场变革对超7亿基民、涉及上亿家庭的投资理财市场意味着什么。

  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超过 30 万亿元,是中国资产管理市场中规模最大、覆盖人群最广、产品体系最丰富的核心板块,在服务居民财富管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即使如此,基金行业经营理念有偏差、发展结构不均衡、投资者获得感不强等“痛点”仍然存在,成为其健康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提出:“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研究出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政策措施。”此次出台的《方案》则明确了公募基金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如提出在未来一年内引导头部机构发行浮动管理费基金,试行一年后优化完善并逐步全面推开。这种分阶段推进的方式,既避免了“一刀切”,又为行业提供了明确的转型方向和可调整空间。

  即使如此,治沉疴需用猛药。《方案》突出强化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改革基金运营模式,督促行业回归为“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本源,这是重大的利益格局调整,也是一次“刀刃向内”的改革。

  此前,公募基金行业过度依赖“造星效应”,通过包装基金经理人设、制造明星产品概念等吸引投资者。基金公司因为规模做大收取更多管理费,其高管和基金经理人也因之获益,但是很多基民在营销攻势下盲目跟风,让真金白银沦为规模扩张的牺牲品。投资者的投资回报长期跑输预期,投资体验欠佳,则成为行业痼疾。

  针对这种现象,《方案》明确基金公司收入与产品收益挂钩。例如,建立与基金业绩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机制,若基金业绩不佳,管理费率将下调;如果业绩出色,管理费率才可能上升。这将引导基金公司更加关注投资者的利益,努力提升投资回报。

  《方案》还提出,将高管、基金经理等关键人的薪酬与基金投资收益指标直接挂钩,并加强长周期考核。我们认为,这为基金公司提供了清晰的、责任落实到人的考核标准,有助于改变“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行业怪圈。

  总体而言,改革旨在形成“回报增—资金进—市场稳”的良性循环,这是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的应有之义,也是基金行业的职责所在。值得关注的是,基金行业要改变的不仅是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的背后,是整个行业投资理念和价值体系的重塑,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一些公司来说,这种调整生死攸关。

  比如说,浮动管理费模式要求基金公司具备更强的投研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以适应新的收费机制。因为资源有限并且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中小基金公司很可能面临更大压力。

  再比如,长期以来,渠道机构在公募基金代销中占据主导地位,只重规模、不顾盈亏的销售模式根深蒂固。《方案》对渠道机构的考核指标进行了调整,纳入投资者盈亏、持有期限等指标,但要渠道机构彻底转变经营理念,需要时间,更需要决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警惕行业出现新的“花活”。比如部分基金公司可能利用复杂的费率结构继续误导投资者;部分基金经理也可能因长周期考核压缩“快进快出”的操作空间、投资决策严重影响薪酬水平而消极应对。

  从宏观视角看,当市场波动加剧时,如何平衡“稳定发展”与“改革推进”,避免政策执行出现背离初衷的情况,也考验着监管层的智慧。

  对于公募基金来说,这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改革成效如何,要看公募基金是否真正将投资人最佳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否切实提升了投资者的投资回报。唯有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公募基金行业才能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流入,真正成为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可靠渠道,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蜕变,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保卫居民 “钱袋子” 提供坚实的支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