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银瑞信蒋华安离职 3年13位基金经理出走

张宇帆(2025)、蒋华安(2025)、张略钊(2024)、陈小鹭(2024)、王筱苓(2023)、丁怡凌(2023)、袁芳(2022)、游凛峰(2022)、黄安乐(2022)、王君正(2022)、赵宪成(2022)、闫思倩(2022)、朱晨杰(2022)、王鹏(2022)......
这份长长的离职人员名单好似一记警钟,重重敲响在工银瑞信基金的发展之路上。它所反映出的绝不仅仅是工银瑞信基金人才流失问题,更是公司各种深层次问题的集中体现。
2025年4月17日,工银瑞信基金发布公告,旗下FOF投资部总经理蒋华安因“个人原因”卸任全部在管基金,并已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注销手续。这位明星基金经理的离去,再次将工银瑞信基金人才流失的问题推向舆论焦点。
与众多基金公司不同,工银瑞信基金离职的基金经理中,不少选择转投其他公募机构。王君正加盟华夏基金,赵宪成投身博时基金,闫思倩入职鹏华基金,朱晨杰奔赴富国基金,王鹏则加入广发基金。
这不禁引发外界对工银瑞信基金内部上升通道是否通畅、薪酬待遇是否合理等问题的猜测。
FOF领军人物离职
公开资料显示,蒋华安履历丰富,曾在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担任高级审计员,后于社保基金理事会资产配置处任副处长。2017年,他加入工银瑞信基金,担任FOF投资部总经理,并管理多只FOF产品,拥有超10年从业经验,以及6年以上公募FOF管理经验,堪称工银瑞信基金FOF领域的灵魂人物。
在离职前,蒋华安同时管理着9只FOF产品,总规模达21.39亿元,占工银瑞信基金FOF基金总规模的73.45%。
从业绩表现来看,若仅对比相对收益,蒋华安管理的工银养老2040A和工银养老2045A在同期目标日期型FOF中分别位列第9/39和第9/42,成绩尚可。然而,聚焦绝对收益时,情况却不容乐观。其任期内表现最佳的工银养老2035A,年化收益率仅5.45%;工银养老2040A年化收益率更是低至3.73%,甚至不及多数中长期纯债型基金。
以工银养老2035A为例,该基金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为5.52%,而其长期重仓的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工银四季收益A,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却达5.95%。再考虑到FOF产品较高的费率与波动率,对于投资者而言,吸引力着实有限,这也折射出FOF品类发展的艰难处境。
9只FOF基金未来堪忧
蒋华安离职后,其卸任的9只基金将由徐心远、周崟、赵志源和陈涵四位基金经理接管,目前来看都不能让人放心。
资料显示,徐心远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硕士,2016年入职工银瑞信任专户投资部量化研究员,2017年加入工银瑞信FOF投资部,现任资深资产配置研究员,基金经理。
此前徐心远主要协助蒋华安管理工银稳健养老A,该基金成立以来便一直是两人共同管理,4年半的时间内累计收益率不到6%,年化收益率仅1.26%,在同期同类基金中排名28/52。
需要提到的是,工银稳健养老A是蒋华安为数不多同类排名在后50%的基金。
周崟接管蒋华安卸任的4只基金,从过往业绩来看最让人担心。资料显示,周崟在2014年加入工银瑞信,曾任产品管理部产品经理、指数投资中心产品及营销支持部负责人兼基金经理。
周崟在2016-2017年参与管理过一年的指数型基金,随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管理过任何性质的产品,从履历来看有可能参与投顾或营销业务。
2021年,周崟重返基金管理岗位,但业绩表现欠佳,多只基金亏损严重,在同类基金中排名靠后。而赵志源和陈涵两位基金经理,截至目前管理基金经验尚不足一个月,面对蒋华安留下的“摊子”,其管理能力和经验能否胜任,无疑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工银瑞信基金的背后
工银瑞信基金曾是行业内人才培养的典范,2021年前,低调而实力强劲的基金经理层出不穷。
但是近年来情况急转直下,张宇帆(2025)、蒋华安(2025)、张略钊(2024)、陈小鹭(2024)、王筱苓(2023)、丁怡凌(2023)、袁芳(2022)、游凛峰(2022)、黄安乐(2022)、王君正(2022)、赵宪成(2022)、闫思倩(2022)、朱晨杰(2022)、王鹏(2022)等一大批基金经理相继离开。
从业绩表现来看,多位明星基金经理的离去,使得一些原本业绩出色的基金失去了稳定的管理,业绩出现波动甚至下滑,进而影响了投资者对公司产品的信心,导致资金外流。
对公司形象而言,频繁的人才出走,难免让外界对公司的内部管理和发展前景产生质疑,在竞争激烈的基金市场中,这无疑会削弱其品牌竞争力。
还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离职的基金经理中有的因年龄原因退休,有的迫于业绩压力选择离开,但更多的是转投其他公募基金公司。
例如王君正去了话华夏基金,赵宪成去了博时基金,闫思倩去了鹏华基金,朱晨杰去了富国基金,王鹏去了广发基金,还有市场传言张略钊去易方达基金。
基金经理离职转投私募,或许可归结为对行业生态的不满,而转投其他公募公司,则不禁引发外界对工银瑞信基金内部上升通道是否通畅、薪酬待遇是否合理等问题的猜测。
工银瑞信基金若想扭转人才流失的不利局面,或许需要从内部机制等深层次问题着手,探寻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