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募行业对初创企业支持力度加大

近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公布的3月份私募基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末,我国私募基金行业管理总规模达19.97万亿元,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同时,得益于二级市场行情,有数据显示,超八成的私募证券产品在近半年获得正收益。
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方面,近期公布的投中一季度市场分析显示,今年以来,截至3月末,整个市场投资表现强劲,市场对创新及初创企业支持增强。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看好未来投资机会。
私募基金规模连续4个月增长
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私募基金市场延续复苏态势。截至2025年3月末,我国私募基金行业管理总规模达19.97万亿元,较2月增加0.04万亿元,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直逼20万亿元关口。
此前,我国存续私募基金管理规模曾在2023年7月份达到20.82万亿元的高点,于2024年4月份降至20万亿元关口,并在2024年9月份降至阶段低点19.64万亿元。但从2024年10月份开始,管理规模重新走高,并从2024年12月份开始出现了连续4个月正增长的态势。
从私募基金存续结构看,截至3月末,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规模最大,达10.96万亿元,占比54.9%;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为5.25万亿元,占比26.3%;创业投资基金规模为3.39万亿元,占比17%。
私募管理人存续方面,截至3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19951家,管理基金数量142278只,管理基金规模19.97万亿元。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7860家,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1894家,私募资产配置类基金管理人6家,其他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191家。
同时,3月新备案私募基金1423只,环比增长67%,新备案规模达631.30亿元,较2月翻倍。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新备案数量达1072只,备案规模达329.78亿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新备案115只,规模达189.63亿元;创业投资基金新备案236只,规模达111.89亿元,环比提升显著。
从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情况来看,行业出清仍在加速。3月完成登记的机构有19家,其中,证券类管理人9家,股权/创投类10家;同期注销管理人75家。
从地域分布看,截至3月末,私募基金前六大地区分别为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广东省(除深圳)、江苏省和浙江省(除宁波),总计占比达74.96%。其中,上海、北京和深圳的管理规模分别为49251.09亿元、46647.60亿元和19556.73亿元,遥遥领先其他地区。
从二级市场来看,私募排排网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百亿元级私募机构下有业绩记录的基金产品共3808只,其中,3052只在近半年获得正收益,占比超八成,收益率在50%以上的超过100只。
一季度投资表现强劲
创投基金和私募股权方面,投中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3月末,中国一级市场投资格局呈现出国资主导、企业活跃、VC/PE稳步参与的特点。国资类平台LP以41.2%的出手次数占比居各类投资者之首,其中,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投资出手次数达13次,出资额达57亿元。
出资金额方面,国资在出资金额上占据主导地位,合计占比80%。具体来看,国资类平台LP出资金额以46.7%占比居首,引导基金占比28.1%,政府机构占比5.2%。企业投资者、VC/PE及FOF、银行、险资等多元资金补充市场。其中,国家大基金三期、湖北交投集团等出手尤为阔绰,形成“国资领投+企业跟投”格局,助推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转型。
从投资端来看,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VC/PE投资案例数量2398起,环比减少8.9%;本期投资规模3001.5亿元,环比减少10.2%。尽管本期市场投资活动较上季度略有回落,但整体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即使考虑一季度春节假期的影响,市场整体表现仍较为强劲。
从产业来看,一级市场投资中,电子信息行业在一级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投资数量和规模均排名第一;半导体、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贡献核心增量。新材料、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领域同样吸引大量投资。从交易规模来看,亿元级以内的交易占比67.1%,10亿元级交易占比30.7%,10亿元以上交易占比2.2%,小额投资成为主流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投资规模微调,早期投资规模却显著增长,资本更倾向小规模早期项目。市场对创新及初创企业支持力度加大,早期项目的活力与潜力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在近日举办的第19届中国投资年会上,多位VC/PE业内人士表示看好未来投资机会。
投中信息CEO杨晓磊表示,过去几年,中国VC市场背后的驱动因素正在经历深度重构,主要的驱动力将是竞争、积极变化的市场和正面稳定的政策。“今年我们的春季调研走访了48家机构,询问投资人对2025年看法,大家普遍看好今年的机会。”杨晓磊表示。
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表示,对于当前创投行业的发展态势,可以用“趋暖”来形容,整个行业正在迎来春天的气息。中信金石董事、总经理常军胜表示:“中国新质生产力领域仍存重大机遇,需以热情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