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龙卸任,刘万锋等老将接替,招商基金固收投资“旗手”更迭

金融投资报记者 刘庆华
4月1日,招商基金发布公告称,马龙即日起卸任招商安心收益债券基金经理一职,至此,这位知名绩优基金经理已经卸任其全部在管公募产品。
对此,招商基金回应称,马龙目前仍在履职招商基金首席固定收益投资官。
不过,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马龙陆续卸任其在管的9只基金,卸任前管理规模合计约813亿元。这不仅引发业内对马龙将离开招商基金寻找下一任东家的猜测,同时,关于骨干离任对招商固收投资产生影响的担忧也再度升温。
从接任基金经理的履历来看,不论是刘万锋还是王梓林,均是经验丰富的投资老将。其中,刘万锋是基金业权威大奖的大满贯得主,目前担任招商基金固定收益投资部总监,在管规模557亿元,他管理4年以上的多只产品任职年化回报超4%。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在“去明星化”的行业趋势下,加强投研体系建设、人才体系建设也是基金公司应对人员变动的有效“法宝”之一。
招商安心收益债券公告
绩优基金经理离任
根据公告,马龙即日起卸任招商安心收益债券基金经理一职,离任原因是另有作用。
招商安心收益债券是马龙公募基金管理生涯中的第一只产品,自2014年3月27日开始管理,至今已有11年,任职累计回报90.83%,年化回报6.04%。
此后马龙陆续管理过多只产品,涵盖多种类型,一级债基、长期纯债是其较为拿手的类型,也屡创佳绩,例如他管理的招商产业债,管理时间近10年,任职年化回报5.36%,该基金资产规模超过200亿元。凭借优秀的业绩,马龙成为基金业权威奖项的大满贯得主。
自去年8月以来,马龙陆续卸任其在管的9只基金,据其卸任前的基金定期报告,其合计管理规模合计约813亿元。
对于马龙的卸任,招商基金回应称:“基金经理变更是公司基于整体投研团队规划、资源优化配置及产品管理需求做出的调整。马龙因工作安排离任招商产业债、招商安心收益基金经理,目前仍履职招商基金首席固定收益投资官。”
由于马龙已经卸任全部在管公募产品,因此业界也猜测,不久之后马龙或将离开招商基金去往下一任东家。也有分析人士称,马龙下一任东家大概率仍然是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实力干将接手
马龙卸任基金经理,对于基金业绩、对公司固收投研体系的影响无疑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根据公告,招商产业债后续由刘万锋接任,招商安心收益由王梓林接任。据了解,刘万锋是招商基金固定收益投资部总监,拥有近16年投研经验、10年公募管理经验,曾在国开行资金局任交易员,从事资金管理、流动性组合管理工作,2014年6月加入招商基金,有丰富的固收产品研究和管理心得,目前在管规模557亿元。
从投资业绩看,刘万锋也有不俗的投资业绩。数据显示,他自2015年6月9日管理招商双债增强C以来,任职回报52.23%,年化回报4.37%且连续9个完整自然年度回报均为正;他管理招商安泰债券A任职年化回报4.49%;招商招顺纯债A任职年化回报4.08%。
基金经理王梓林拥有近7年的债券投研经验,2022年开始管理公募基金,目前在管规模500亿元。王梓林自2022年开始管理招商招祥纯债A,2023和2024两个完整自然年度业绩分别为5.43%、5.33%。
招商基金表示,招商基金对于基金持有人的投资体验一向非常重视,经多轮讨论与沟通,决定从内部筛选优秀的基金经理接任,接手后可确保投资策略的延续性,同时发挥其信用债投资特长,进一步维持产品竞争力。
以体系化应对变化
近年来,知名基金经理的离任在行业内屡见不鲜。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共有360余位基金经理离任,同比增加了近16%。今年以来,也有华夏基金周克平、嘉实基金洪流、中欧基金曹名长、华商基金周海栋、华安基金孙丽娜等知名投资老将离任。
基金经理任职变化通常是因为多种原因导致的。一方面,是个人职业规划调整、基金公司内部调整等因素导致部分基金经理选择跳槽、转型;另一方面,或是行业竞争加剧、业绩压力增大、行业“去明星化”趋势的加强等因素也加速了基金经理的流动。
为应对基金经理个人变化对基金管理造成的影响,引导行业更健康地发展,证监会2022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扭转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发展模式。这无疑为公募基金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为顺应这一方向,基金公司近年来开始在多个层面推进变革。以招商基金为例,在固收层面,招商基金固收投资团队近年来着力打造“一个团队”“一套体系”“一致行动”的团队化投资管理模式构筑核心优势,形成有利于做深研究、深度协同的组织优势,以及一致的投资理念、统一的投资框架、相互的价值认同,最终在统一策略下发挥各自优势把握投资价值。
其次,招商基金也不断强化人才梯队建设。招商基金固收团队坚持“研究创造价值”的投资理念,坚持“团队负责制”,经历多轮市场转换的考验,已探索出一条自主培养的人才成长路径,实现了个人发展与公司平台共同进步。目前,招商基金固定收益投资部拥有近40名专业投研人员,其中基金经理22人,平均从业年限超11年,已形成相互协作又各司其职的梯队化团队,集中发挥各组的独特优势,形成团队力量,力求固收投资长期业绩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未来,基金经理的变动将成为常态。对投资者而言,优先选择投研平台稳健、人才梯队完善的基金管理公司,或许将成为应对变动带来不确定性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