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暗潮涌动,十万亿市场迎来重大变革时刻

访客 2025-11-10 13:06:18 26275
暗潮涌动,市场深刻变革来临,一个价值高达10万亿的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涌现,这个市场正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行业内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但同时也孕育着无限的商业可能,深刻变革正在酝酿中,市场参与者需紧密关注行业动态,适应变革趋势,以抓住市场发展的机遇。

暗潮涌动,十万亿市场迎来重大变革时刻

  今年或是债券基金又一“巨变之年”。

  作为公募基金三分之一体量的债券投资业务,正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其发展趋势在市场与政策的双重作用下愈发清晰。

  今年,股债跷跷板效应等市场因素导致债券市场规模萎缩。除市场因素外,政策环境的调整对这场变革的影响更为深刻。三季度,纯债基金先后遭遇股市波动传导、基金赎回费调整等冲击,调整压力显著。进入四季度,基金赎回费新规有望正式落地,基金业绩基准新规对主动债券基金的深远影响也将逐步释放。

  数据变化更能表露出这场变革的脉络。今年三季度,总规模高达10万亿元的债券基金单季度缩水近1700亿元,增长态势明显趋缓。结构分化更为突出,纯债基金规模大幅缩水 7700亿元,混合债基规模逆势增长约5000亿元,一减一增之间,行业变革悄然显现。

  债基规模萎缩牵动行业神经

  “公司三季度规模掉了30亿元。”一位管理规模超百亿的公募基金高管忧心忡忡地表示,尽管三季度A股市场持续好转,公司整体规模却出现大幅缩水。“我们公司三季度规模缩水了50多亿元。”另一位行业排名中游的公募高管也流露出深切担忧。

  这种焦虑在行业内并不少见。三季度,在A股一路走高,上证指数接连突破3500点、3600点、3700点、3800点整数关口之际,不少公募高管仍在为公司规模下滑而发愁。

  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共有超70家公募基金管理人规模出现下滑,这一现象主要源于债券基金规模的大幅缩水。

  具体来看,上述两位高管所在公募中,各有一只债券基金遭遇大额赎回,单只基金规模缩水均超30亿元。从全行业来看,三季度规模缩水超30亿元的110只基金产品中,债券型基金占比高达102只。

  值得注意的是,此轮债券基金遭遇大面积赎回,不再简单是债市调整的结果,或是基金行业债券市场新一轮洗牌的开始。

  以一家规模百亿元的公募为例,30亿元的规模缩水意味着单季度体量减少30%,这不仅影响公司整体经营表现,还对其在部分渠道的准入等方面造成了较为负面的影响。

  数据更能直观反映债券基金市场格局的变化。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债券基金规模缩水近1700亿元,总规模仍徘徊在10万亿元上下,增长态势明显趋缓。其中纯债基金规模缩水最为突出,单季度缩水达7700亿元。

  政策调整驱动行业变革

  “债券基金规模缩水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家外资公募基金经理分析,权益市场震荡上行压制了债市情绪:7月提出的反内卷政策,一度引发市场对通胀上行的预期,在中长周期维度形成短期难以证伪的价格预判,扭转了债市中期逻辑;同时还间接推升股市与商品市场风险偏好,通过股债跷跷板效应压制长端利率。此外,降息预期显著落空,长端利率缺乏明确利好支撑。

  而行业政策的调整对行业变革的影响更为深刻长远。

  “9月发布的基金费率改革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公募基金销售费用的规定,引发市场对债基赎回的担忧,成为9月上旬债市调整的重要导火索之一。”该基金经理补充道。

  “三季度债券市场面对‘反内卷’、股市走强、基金赎回费调整等多重冲击,显得应对乏力;在缺乏政策与基本面明确利好支撑的背景下,市场逐步进入调整阶段。”北京一位基金经理分析,这些因素引发了市场对债基产品负债端的担忧,导致债券基金对机构的吸引力下降,进而促使机构资金大幅赎回,进一步放大了债市短期波动。

  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发现,2025年8月以来,债市已先后经历多轮重要政策调整:一是财政部推出债券税收调整方案,对国债、地方政府债、金融债等品种恢复征收利息所得增值税;二是证监会时隔13年修订公募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将债券基金纳入赎回费率限制标准适用范围,拟对中短期赎回资金分别征收不低于1.5%、1.0%、0.5%的惩罚性费率;三是监管部门近期发布业绩比较基准相关文件,明确了主动债券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要求。

  随着新规接连落地,市场关于公募债券基金市场改革的讨论热度不断攀升。例如,有观点认为新规对公募债基的惩罚性赎回费率设置可能过于严格,业绩比较基准也对债券投资形成了一定约束。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吴粤宁对记者表示,三轮新规主要从成本、客户结构与投资运作规范等方面影响公募债券投资业务。税收调整虽使公募债基利息收入税负略有增加,但3%左右的增值税率仍低于银行自营的6%,具备税收优势,可能吸引银行、保险等机构加大委外力度。基金销售费率新规对中短期赎回征收惩罚性费率,会抑制债券基金的短期交易需求,部分机构为流动性管理可能转向债券ETF或货币基金等豁免品种,但长期来看,有利于提升债券基金规模的稳定性,保证投资策略的稳定执行。业绩基准新规要求基准匹配与跟踪披露,将约束债基风格漂移,推动投资策略更透明。

  据记者采访了解,各家公募机构仍在密切关注公募基金销售费用规定、业绩比较基准等新规的正式落地时点与具体细则。

  考验公募战略远见

  每一次行业变革,恰是行业发展的分水岭,也对公募机构的战略远见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年三季度,景顺长城基金、海富通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富国基金等机构的债券基金规模实现逆势增长。

  三季报数据显示,景顺长城基金是行业中唯一一家债券基金规模增长超400亿元的公司,这主要得益于公司混合债基等固收+产品规模的增长。景顺长城基金三季度混合债基规模增长了超700亿元,直接推动公司非货管理规模在三季度末成功跻身行业前十。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公司清晰的战略布局,尽管其纯债基金规模同样出现下滑,但旗下4只混合债基单只规模增长均超百亿元,一举扭转了债基规模的整体颓势。

  除景顺长城基金外,富国基金、中欧基金、易方达基金、永赢基金等机构三季度的混合债基规模增长也位居行业前列,成为公司债券基金规模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面对债券市场变局,部分中小公募也在加大混合债基等固收+业务布局。中邮创业基金是混合债基规模增长居前的公募之一,其旗下3只混合债基年内规模合计增长近150亿元。中邮创业基金总经理张志名表示,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马太效应加剧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基金公司没有发展空间;相反,通过聚焦核心优势,中小机构完全可以在特定赛道实现突破。中邮创业基金选择的突破口正是混合债基等固收+业务。

  债券ETF被认为是债券基金市场中另一种突围方向,只不过对基金公司的资源禀赋能力要求更高。如海富通基金正是凭借债券ETF布局的先发优势,走出了差异化发展路径,推动公司债券基金规模的逆势增长。

  头部基金公司富国基金与工银瑞信基金则在科创债ETF、混合债基领域深耕,支撑起自身债券基金规模的增长。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公募机构在债券基金领域增长失速,15家公募机构三季度债券基金规模缩水超100亿元。部分机构面临债券投资规模大幅缩水的困境,例如某公募旗下3只债券型基金规模均缩水超50亿元,直接导致公司三季度末整体规模下滑超150亿元,其主动权益与债券业务“两驾马车”双双失速,非货管理规模降至近5年最低水平。

  在此背景下,公募机构应如何在新规框架下调整债券投资战略?又有哪些机遇可把握?

  吴粤宁对记者表示,新规下公募债券业务的机遇主要集中在工具型产品扩容、机构委外需求释放与细分领域创新三大方向:首先,债券ETF等豁免赎回费的品种,成为机构流动性管理的优质替代选择,其细分品类的扩容空间与流动性提升潜力广阔;其次,公募债基3%的增值税率低于银行自营,叠加专业的投研与风控能力,精准契合银行、保险等机构的委外需求,头部机构有望承接更多增量资金并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最后,业绩基准与费率新规推动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专业能力比拼,为合规能力强、创新意识足的机构进一步打开了发展空间。

  仍是居民长期资产配置的“稳定器”

  面对债券基金的战略机遇期,不同公募机构正积极探索差异化布局方向。

  一位中型公募的高管对记者表示,公司在四季度战略会上明确提出,将加快混合债基等固收+产品的布局节奏,以“提速攻坚”姿态抓住当前战略机遇期,力争在这一核心赛道抢占先机。

  另有公司则将重心聚焦于被动指数债券基金,全力推进债券ETF业务发展。尽管这类产品短期内对公司经营业绩贡献相对有限,但机构可依托自身资源禀赋,通过攻城略地式的布局占领战略要地,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在居民资产配置体系中,债券基金产品未来仍将扮演重要角色。华泰证券林晓明等分析师认为,混合债基等固收+产品有望向资产多元化、风控精细化方向演进,不论是投资者还是产品发行平台,对含有更高非债仓位的固收+产品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或在提升,有望为更加多元化的固收+产品的推出奠定市场基石。

  吴粤宁指出,在低利率与理财净值化的双重趋势下,居民对“风险可控、收益稳健”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存在。其中,传统纯债基金与中短债基金将继续承担资产配置安全垫的功能,满足居民对流动性与稳健收益的基础诉求;混合债基等固收+产品则作为关键补充,凭借债券属性控制波动、权益属性增厚收益的特点,精准契合居民既求稳又想提升收益的核心需求,成为连接低风险债券产品与高风险权益产品的重要纽带。此外,规范化的业绩基准与费率机制,将进一步提升债券基金产品的透明度与投资者信任度,使其成为居民长期资产配置的“稳定器”,助力财富管理从短期投机向长期保值增值转型。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