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电池ETF悄然崛起,投资者闷声发财新动向

访客 2025-09-08 10:10:46 79189
电池ETF正在悄然崭露头角,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随着新能源市场的蓬勃发展,电池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电池ETF表现强势,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这一投资领域的崛起,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并参与其中。

电池ETF悄然崛起,投资者闷声发财新动向

  2025年8月29日,A股市场电池板块表现强势,涨幅处于前列的ETF几乎都跟新能源电池有关。

  数据显示,8月29日多只电池ETF涨幅超5%,其中电池龙头ETF(159767.SZ)单日涨幅为6.1%,电池30ETF(159757.SZ)单日涨幅为6.2%。

  这种强势表现并非偶然,而是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和需求扩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全球电动化进程加速,新能源电池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新能源电池行业现状与市场表现 (一)中国新能源电池产能占全球六成

  中国企业在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中持续领跑。网络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宁德时代(300750)与比亚迪(002594)合计市占率达55.7%,中国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整体全球市占率高达68.8%。

  这种集中度体现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

  而具体在动力电池方面,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同时也是未来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在2020-2025年间飞速发展。

  IEA、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全球动力电池产能也呈现快速扩张态势,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继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需求将增长至2100GWh。

  其中,中国市场产能超60%,剩余产能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国,由日韩企业主导。

  从供给端来看,中国动力(600482)电池产能在2023年达到了1800GWh,仅半年增长了600GWh,2024年产能更是达到了2000GWh。

  这一产能规模不仅满足国内的市场需求,更深度绑定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现象是越来越严重的,就拿国内来说,从2021年的580GWh到2030年1900GWh的供过于求现象会导致产业链出现价格战,从而使行业竞争白热化。

  因此展望未来,动力电池行业的前景固然一片向好,但如何对外销售的同时做好“反内卷”,还有待观察。

  (二)政策支持和市场扩张助力电池产业发展

  此外,近年来,国家更是密集出台支持新能源电池发展的政策,包括补贴优化、技术研发专项扶持等。这些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降低了市场风险。

  就拿上个月来说,2025年7月国家及地方共发布充换电相关政策37条。其中,国家出台政策1条,地方出台政策36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于上月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该文件指出,对利用率超过40%的充电设施实施大功率改造。到2027年底,力争全国范围内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服务品质和技术应用实现迭代升级。

  北京、河北、重庆、贵州、上海等34个省市(区)也相继发布充换电相关政策。

  同时,国内新能源车景气延续,国盛证券相关报告显示,2025H1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速40.3%。

  除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外,储能领域的运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小到给手机充电的便携式储能电源,大到帮助电网稳定运行的巨型储能电站,都在其中。

  这也为电池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二、新能源电池ETF投资价值分析 (一)ETF一键打包电池产业链红利

  电池产业链起步于上游的锂、钴等关键金属的开采与提炼,进而加工成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核心原材料。

  再传递至中游的精工制造,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将材料整合成电芯,并集成为完整电池包,最终应用于下游的多元场景,涵盖电动汽车、消费电子、储能电站,甚至航天科技(000901)。

  而电池报废后还可通过回收拆解,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形成从“矿山到再生”的闭环体系。

  不过在这一链条中,利润的分配并非均衡。

  上游资源型企业依托稀缺矿产占据价值高地,下游应用终端凭借品牌与渠道赢得溢价空间,而中游电池制造环节,由于技术逐渐标准化、市场竞争白热化,成为利润较薄之地。

  你如果只买中游公司的股票,可能会觉得这行业热闹但不太赚钱,但通过布局覆盖整个电池产业链的ETF,相当于一键“打包”了整个电池行业发展的整体红利。

  此外,电池ETF作为指数化投资工具,具备一揽子持股、运作透明、费率低廉、交易灵活等显著优势,特别适合希望布局电池产业、却不愿承担个股选择风险的投资者。

  (二)市面上主要新能源电池ETF及指数一览

  目前市面上跟新能源电池相关且规模大于1亿的ETF共有9只,今年以来平均回报为27.8%,它们主要跟踪三大指数,分别是新能源电池指数、新能电池指数和CS电池指数。

  为方便投资者比较,风云君从中选取储能电池ETF(159566.SZ)、电池ETF(159755.SZ)以及电池50ETF(159796.SZ)三只分别跟踪不同指数以及相对具有代表性的ETF进行比较。

  指数方面,新能源电池指数、新能电池指数以及CS电池指数成分股数量分别为50、30、50只,均聚焦新能源车电池企业,部分聚焦纯电池技术生产企业。

  从前二十大成分股的行业分布来看,三大指数均覆盖沪深两市电池产业链。

  其中新能源电池指数聚焦新能源电池企业,比如宁德时代、阳光电源(300274)为前二大权重股,新能电池指数覆盖更广的主题,比亚迪、三花智控(002050)、华友钴业(603799)在其前五大权重股中,CS电池权重更大的成分股更多侧重于纯电池技术生产企业。

  总而言之,新能电池指数和新能源电池指数更聚焦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中游制造,而CS电池则更纯粹地覆盖了从上游矿产到下游储能的电池全产业链,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从而进行不同的选择。

  从历史收益上来看,新能电池在近一年的收益能力大于新能源电池指数和CS电池指数,三大指数近一年、近三月、近一月收益均跑赢沪深300指数。

  各指数平均波动率(年化)特征如下,CS电池指数历史波动率均高于新能源电池指数和新能电池指数。

  因此根据过往业绩表现,若追求更高的收益弹性与主题集中度,可关注跟踪新能电池指数的产品。该指数聚焦于新能源汽车中游制造龙头,历史表现出了更强的收益能力。

  若希望更全面、均衡地布局整个电池产业链,覆盖从上游资源到下游储能的全链条企业,CS电池指数及其相关ETF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但需承受其相对较高的波动性。

  若寻求在细分领域(如储能)进行针对性配置,则有新能源电池指数等更为细分的指数及对应的ETF(如储能电池ETF)可供选择。

  三、三大变量左右新能源电池行情 (一)国家出手整治内卷,电池行业有望进入良性业态

  经历了前期激烈的价格竞争和产能扩张后,新能源电池行业在2025年迎来了关键转折点,现在主要由三大变量左右:一是供给层面“反内卷”政策的延续;二是新能源车的销量上涨;三是技术进步,也即固态电池迎来新的技术突破。

  就在今年6月10日,中国汽车行业迎来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广汽集团、赛力斯(601127)、比亚迪等多家主流车企同步发表声明,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压缩至60天以内。

  (来源:网络公开数据)

  过去反内卷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轻工产品等传统产业,现在反内卷主要在一些出现供需结构性矛盾的新兴行业,比如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电商平台等。

  时至今日,高层终于对反内卷和去产能开始真正的下场整治,继6月份多家车企宣布账期压缩后,就在上个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依法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同日,《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深刻认识和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提到光伏、新能源电池等新兴行业出现供需结构性矛盾。

  (来源:网络公开数据)

  在“反内卷”共识和市场竞争的双重作用下,落后产能有望加速出清,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具备技术、成本、规模优势和全球化能力的头部企业集中。

  (二)需求与技术双轮驱动电池产业

  作为新能源电池的刚需方,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也在水涨船高。

  数据显示,2025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6.2万辆,同比增长27.4%,当月新能源汽车批发端渗透率为48.7%,较上月提升2.9个百分点。

  全年来看,2025年1—7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822万辆,同比增长38.5%。

  零售市场方面,2025年7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为98.7万辆,渗透率为52.8%;2025年1—7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零售销量为645.5万辆,渗透率为50.6%。

  持续高走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时也使相关电池企业直接受益,就在上周五,锂电设备龙头先导智能(300450)发布中报,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上期增长14.9%和61.2%,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该企业上半年新签锂电订单124亿,全年同比增长70%。

  我们在开头已经提过电池行业产能目前处于过剩的状态,先导智能却迎来锂电设备的改善,这种状况就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深挖其原因,这124亿锂电订单中海外锂电设备订单占比超过30%,这正是理解先导智能在行业“过剩”背景下逆势增长的关键钥匙。

  这清晰地表明,全球性的锂电池产能建设正在出现结构性的分化:国内增速放缓,竞争加剧;而海外市场,尤其是北美、欧洲等地,正迎来一轮蓬勃的产能扩张期。

  中国锂电池产业的战场正从国内“量”的扩张转向全球范围“质”的较量。

  而从固态电池角度来看,近几年以来国内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多部门重点支持固态电池,技术聚焦硫化物全固态,工信部项目预计25年底前进行中期审查。

  (来源:网络公开数据)

  具体到企业端方面,比亚迪、国轩高科(002074)、一汽集团60Ah车规级电芯已下线,能量密度可达350-400Wh/kg,充电倍率1C,循环寿命1000次,节奏时间早于预期半年左右,预计26年进入车企全固态路试的密集期。

  在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下,我国固态电池市场在未来几年内有望进入商业化阶段,到时候对于整个电池行业来说可能又是一个较大的利好消息。

  总体而言,新能源电池行业在全球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需求依然强劲,技术创新活跃,中国市场全球领先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但行业也正经历周期性调整,面临产能过剩、盈利压力和激烈的全球化竞争。

  未来,具备核心技术、强大的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管理能力,以及深度全球化布局的企业,更有可能在长期的行业长跑中胜出,引领全球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发展。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