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精工科技:以设备突破撬动碳纤维降本革命
专访精工科技:该公司致力于通过设备突破实现碳纤维降本革命,精工科技强调,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优化生产流程,成功推动碳纤维成本降低,为行业带来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发展前景,该公司致力于提高碳纤维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碳纤维的广泛应用,助力实现轻量化、高强度的材料应用目标,此举有望引领碳纤维产业的新一轮发展浪潮。
一场以设备革新驱动的降本革命,正在悄然改写碳纤维行业格局。
精工科技(002006.SZ),这家以生产碳纤维设备引领行业的上市公司,在国产碳纤维成套装备赛道深耕多年,目前已成为国内唯一能够交付整线设备的企业。根据生产线对应下游客户运行产能进行测算,精工科技碳纤维生产线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成为碳纤维装备行业中的“领头羊”。
通过技术革新,精工科技的碳纤维整套装备帮助下游企业成功降低了生产成本,让这种“比钢强、比铝轻”的航空航天材料,告别“天价”标签,如今正在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被广泛应用在汽车、自行车、钓鱼竿、无人机、机器人……
而在精工科技董事长孙国君的计划中,碳纤维产业化应用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
“唯一”
走进精工科技位于绍兴柯桥的公司总部,一条长达10余米的碳纤维设备产线模型十分醒目。孙国君告诉财闻记者,现实中的碳纤维整线设备包括原丝、碳化、复材等工序,其中,仅碳化线整线长度就超过300米,零部件超过30万个。
可以想象,一条生产碳纤维的生产线,是多么宏大的场面。
之所以需要如此巨大规模的生产场面,是因为碳纤维产品制作工艺的复杂和应用产品的特殊,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应用领域,就是我们常在西北沙漠或东部海面看到的风力发电机组。这些发电机的直径最长可超200米,单叶片长度可超100米。而这些巨大叶片的主梁,很多用的就是碳纤维材料。与过去采用玻璃纤维作主梁材料不同,碳纤维制作的叶片具备重量轻、强度高等特性。
财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使用碳纤维材料的风电叶片,绝大多数来源于吉林一家工厂,而精工科技正是这家工厂设备的供应商。可以说,让碳纤维走下“天价”神坛,精工科技功不可没。
“实现整线设备,可以大大降低生产企业的组装难度和成本,但却是设备生产商很难跨越的技术鸿沟。”孙国君告诉财闻记者,想要建造一条完整的碳纤维整线设备,需要用到机械、电气、流体、热工、化学、环保等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融合,同时想要将偌大的产线集成在一起,对于设备厂家来说也是巨大的考验。
目前,精工科技是国内唯一具备整线设备交付能力的企业。据孙国君透露,公司一年可交付20条3000吨级碳化线,单条产线交期最快仅需5个月,仅为进口设备周期的四分之一。
今年4月份,精工科技发布了全球最大的年产5000吨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该生产线的成功推出,将进一步有效降低碳丝的生产成本,为效率提速,加码精工科技的“碳纤维降本”之路。
“可以大胆地说,精工科技在碳化线方面已经处在全球领先地位,原丝线方面虽然目前与顶尖技术还有一些差距,但相信再通过几年努力,我们也能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孙国君信心满满地说。
“抢滩”
在研发出国际领先的碳纤维设备后,孙国君已不满足于仅仅生产设备,开始目光投向了应用性更强的材料领域,像近几年非常热门的无人机和汽车零配件。
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是因为精工科技已构建原丝装备、碳化装备、复材装备“三位一体”的碳纤维装备的产业总体布局,通过“装备引领、材料协同、应用支撑”的战略目标加速全产业链布局,其中碳化线系列产品可实现T300-T1100等高性能碳纤维的不同生产需要。其中,T1100级别碳纤维是接近全球碳纤维性能“天花板”的顶级产品。像这种级别的碳纤维,主要用于民用航空、高端装备、高端体育器材等前沿领域。
在孙国君的计划表中,精工科技正全力推进高性能纤维项目的投资建设,构建原丝生产线试验基地和示范基地。等到相关产线落地,首台套原丝生产线的年产规模将达到5000吨。公司还同步匹配了年产1500吨左右的高性能碳化线产能,先进复合材料产业化研究中心也正式落成启用,在整合全球顶尖科研资源、聚焦关键材料技术突破、服务国家高端材料制造需求方面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过去,国内产业受限于原丝与复材的进口,高成本长期压制着需求的释放。”孙国君指出:精工科技向下游材料端进军,既可就地验证自产装备的性能,又能依托规模与工艺优势摊薄成本,打通从装备到产品的全链条闭环。
此番进军材料领域,精工科技把目光放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和低空经济上。孙国君告诉财闻记者,精工科技的复材制品工厂已经投入运营,今后主要面向低空飞行器、新能源汽车配套部件和船舶等行业,极大地扩展了精工科技的市场空间。
“在低空经济领域,飞行器的机翼、机身、机架等部件都用得到碳纤维材料。2024年,公司就已携手南京亿维特、捷一科技布局低空赛道。2025年,将向已参股的亿维特批量交付电动起降飞行器复材部件。”孙国君透露:“7月份,我们刚签下10架飞机的机架订单。”
使用碳纤维材料的无人机模型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精工科技的碳纤维复材已切入新能源车刹车盘、底盘等核心部件,正与多家主机厂联合打样,验证一过即可批量供货,全力驶入新能源赛道。
孙国君还透露,精工科技的碳纤维复材修复技术,是其进入该领域的“杀手锏”。以往,碳纤维构件一旦受损,往往需整件更换,成本高、周期长;精工科技依托“研发—制造—检测—维修”全链条能力,成立专项攻关组,现已实现复材的现场快速修复,该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大大减少了碳纤维的使用成本。
此外,精工科技也在自产的单关节(髋关节)外骨骼助力机器人上运用了碳纤维材料。“轻量化、高强度,碳纤维天生适合机器人。”孙国君说。
“补链”
在精工科技展厅,一件套在模特身上的橙色T恤格外吸人眼球。财闻记者上手捻了捻,手感柔软,与普通运动服并无二致。
精工科技化学循环工艺流程这件T恤所用纱线来自循环再生的聚酯材料。聚酯循环再生产业,正是精工科技在碳纤维之外的又一关键“落子”。
“其实走这一步,早在15年前就有伏笔。”孙国君告诉财闻记者,2009年精工科技控股股东在集团层面收购了一家传统化纤厂,为了躲开红海竞争,又从日本引入了化学法聚酯回收技术。
与物理法“降级使用”的局限不同,化学法通过解聚回收,可实现高值化循环。作为国内唯一掌握该工艺的企业,目前精工科技控股股东方面生产的再生聚酯材料,已向迪卡侬、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品牌供货。
凭借自身的技术积累,精工科技迅速切入这一领域。2023年,公司与控股股东旗下建信佳人新材料公司签下设备大单:5万吨聚酯回收生产线,合同金额达到3.2亿元。到今年6月,项目核心装备已全面落位,8月将进入调试,10月预计可投料试车。
“这条5万吨级生产线,是国内首条具备整线交付能力的万吨级再生聚酯连续产线,放眼全球,亦属唯一。”孙国君说。
在孙国君看来,再生聚酯材料的市场十分广阔。他给财闻记者算了一笔账: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信部联合发文,明确到2030年废旧纺织品再生纤维产量要达到300万吨,而眼下,全国有效产能不足8万吨。
“相关产能有巨大缺口,就是精工科技的机会”。在这条赛道上,精工科技是目前国内唯一能整线交付万吨级化学法装备的企业,巨大的政策与市场落差,可以径直换算成企业未来的成长空间。
“回头看,精工科技对于聚酯循环再生产业的布局,既踩准‘双碳’政策,也顺应了资源循环行业的长期趋势,补上了‘布都’柯桥产业链缺失的一段。”孙国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