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百家私募违规!监管密集出手
近期,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多家私募机构进行了处罚,涉及违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向非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未按规定办理基金备案手续、向投资者承诺本金不受损失或承诺最低收益等,据统计,已有超过100家私募机构被处罚,其中不乏知名机构,监管部门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对私募机构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也提醒投资者在投资私募基金时,要认真了解产品信息和风险,选择合法合规的私募机构进行投资。
私募违规行为逐渐“无所遁形”。近日,海南、四川、深圳等地证监局频频出手,对违规私募采取行政监督管理措施。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25日,今年以来各地证监局点名了上百家私募的违规行为,中基协发布的纪律处分书更是超过200张,年内注销私募也超过600家。
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今年以来监管进一步引导私募规范发展,行业优胜劣汰显著加速,未来私募管理人不仅要提升专业水平,还需严守合规底线,否则将面临出局的窘境。
违规私募频频被点名
7月21日,中国证监会深圳证监局披露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显示,君创基金在从事私募基金业务活动中,存在未按规定为私募基金办理基金备案手续的情形。君创资管则在从事私募基金业务活动中,存在未履行谨慎勤勉义务,向部分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不匹配的投资者推介私募基金,未按基金合同约定向投资者披露等情形。因此,深圳证监局对君创基金和君创资管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无独有偶。近日海南证监局披露信息显示,海南琢之堂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存在从事与私募基金管理相冲突或者无关的业务,未定期更新从业人员的有关信息等违规行为,因此对其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记入资本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
7月9日,四川证监局也发布对成都富坤盈创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成都富坤盈创”)的行政监督管理措施决定,主要原因系成都富坤盈创存在未严格履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义务,未对私募基金产品进行风险评级,与其他公司共用办公场所等多项违规行为。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25日,今年以来已有超10地证监局对上百家私募的违规行为进行了处罚,处罚事由主要包括从事与私募基金管理相冲突或者无关的业务、向投资者承诺保本保收益、挪用基金财产、未按照合同约定如实向投资者披露可能影响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大信息等行为。
监管引导私募正本清源
除了行政处罚,今年以来监管多方面出手打击私募违规问题。
中基协公示信息显示,截至7月25日,今年以来中基协针对私募及其从业人员开出的纪律处分书达232张,其中不乏添橙投资、竹润投资等知名私募。与此同时,今年以来注销私募数量达673家,其中主动注销私募数量为337家,协会注销数量为285家。
另外,今年多地监管开展了私募自查,且审查力度进一步提升。
记者采访获悉,今年以来,上海、广东、浙江、贵州、河南等多地证监会下发了私募自查自纠工作通知。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地区证监局明确提出,将结合日常监管情况,通过走访调研、现场检查等方式对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学习自评工作进行抽查。河南证监局也称,将对自查底稿进行审阅,并与日常监管信息进行比对分析。
“从内容来看,今年自查的要求与以往变化不大,重要的是增加了抽查,各家机构对自购的重视程度提高了。”一位上海私募从业者坦言。
优胜劣汰加速
监管引导下,私募优胜劣汰不断提速。
“现在被中基协或者证监会点过名的私募,基本拿不到钱。”一位资深私募市场人士直言,如今银行和券商渠道对于私募合规方面的要求较高,合规存在漏洞的私募基本无法进入代销白名单,大部分直销客户也会更青睐合规水平高的管理人,因此行业的“乖孩子”能分得更大的蛋糕,“坏孩子”生存空间则逐步被压缩。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19756家,管理基金规模20.26万亿元。而在今年初,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共计20289家,管理基金规模19.91万亿元。今年管理规模和管理人数量的一增一减,生动刻画了私募业的积极变化。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今行业正处于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迈进的重要转折期。私募管理人需重新审视并不断优化自身的合规风控体系,在可能引发投资者利益冲突的关键环节和流程上,坚持以投资者利益为先。如在投资管理环节,重点严守“三道红线”,即防范老鼠仓、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并通过压实各关键岗位的主体责任、完善股票池制度、隔离敏感信息、加强交易监控等方法来落实制度要求,提升投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