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投瑞银殷瑞飞:选择的智慧——评估增强潜力与匹配投资需求

本文内容仅用于说明基金经理理念,相关观点具有时效性,可能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更改,非投资建议,不属于对任何投资收益或本金安全的保证。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随着市场对指数类产品关注度的提升,无论是ETF、指数基金还是指数增强基金,都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重视。围绕投资者们在指数增强投资领域所关注的问题,我们访谈了国投瑞银基金量化投资部总经理殷瑞飞,并按照主题整理了一系列Q&A,本期主题为《国投瑞银殷瑞飞:选择的智慧——评估增强潜力与匹配投资需求》
1. 有一种说法:即便同一个团队做不同的指数,增强效果可能会有差异。有些指数可能更适合增强,潜力更大;而有些指数可能增强潜力相对较小。存在这样的规律吗?
殷瑞飞:确实,并不是所有指数都适合做增强。所谓做增强,说白了就是偏配,偏配的前提是你看好某些标的,而不看好另一些标的。关键在于这些标的之间的表现一定要有差异,有分化。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煤炭行业指数,里面可能就几十只煤炭股,基本上是同涨同跌,同质化非常严重,想在这个指数里做增强其实非常困难,也很难做出所谓的超额收益。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什么样的指数适合做超额收益?
首先,这个指数的成分股数量要足够多。量化的优势在于广度,如果指数本身没有广度,那我们还能挖掘什么呢?又如何发挥量化在广度上的优势呢?
其次,指数标的的表现分化度要足够高。只有分化度足够高,才能为我们挖掘超额收益提供空间。从个股的分化性出发,其实还可以延伸到指数的行业丰富度是否足够高。比如一个指数只包含一个行业,或者只有两三个行业,那它的操作空间就会相对较小。所以,指数所涵盖的行业越多元,越容易在其中获取超额收益。
最后,是指数标的的定价成熟度和有效性。我们通常用分析师覆盖度这个指标来衡量这个问题。比如沪深300指数和中证2000,也就是大盘蓝筹股和偏成长型板块之间的差异。越是大盘蓝筹股,其定价成熟度和有效性就越高。比如沪深300中的300只股票,可能90%都有大量分析师覆盖。这种情况下,定价的有效性是很高的,但想找到错误定价的空间就相对较小。而我们选择另一个极端,比如中证2000。越是小盘股板块,分析师覆盖的比例就越低。这意味着可能有许多标的没有分析师覆盖,天然为我们用量化方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 目前包括国投瑞银在内的很多机构都有在推出科创综指的指数增强产品,您觉得科创综指的增强潜力如何?
殷瑞飞:首先,你会发现我们的产品布局是有选择性的,并不是随便对哪个指数都去做增强。比如科创综指,它的全称是“科创板综合指数”,几乎涵盖了科创板的所有标的,当然会剔除掉一些有瑕疵的股票,所以它天然就具备广度优势。
其次是所谓的分化度,科创板本身聚焦的是大量的成长类、科技类、创新类企业。无论是从行业结构来说,还是从上市公司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来看,都具有较高的多样性,从风格上来说,它天生偏向成长型和中小盘股,所以它的分化度比较高。
最后就是刚才提到的覆盖度问题。相比沪深300或者中证500指数,科创板的覆盖度要低一些。这也意味着它的定价有效性相对较低,这恰恰为我们的增强策略提供了较好的空间。
3. 对于投资者来说,什么样的人适合关注ETF,什么样的人适合关注被动指数基金,什么样的人更适合关注指数增强基金呢?
殷瑞飞:我觉得投资者在选择指数基金、指数增强基金,甚至包括传统主动基金时,在确保投资者适当性匹配的前提下,问自己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是否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抱有坚定信心?这背后其实反映在投资上,就是你对权益类资产这一类别是否有信心。如果你信心不足,就很难长期持有,那我建议需要谨慎的投资权益类基金,无论是指数基金、指数增强基金,还是主动权益基金,因为这些本质上都是高仓位的权益资产配置。这种情况下,你可能更适合选择一些理财产品或固收类资产。
第二个问题,你对A股市场的有效性怎么看?你认为A股市场是完全有效还是足够有效?
如果一个资本市场足够有效,理论上是不存在超额收益空间的,那选择指数基金就可以了,因为它的成本更低。如果你认为A股市场的有效性还不够高,那就意味着通过一些主动管理方法,无论是量化还是传统的主动策略,都有可能获得比指数更高的收益,这种情况下,你可以选择指数增强基金或者主动权益基金。因为你的认知是市场存在获得更高收益的可能性,同时你也愿意为更高的收益承担一定的额外波动。
第三个问题,你对未来投资体验的诉求是什么?是希望获得一个相对稳健、可预期的超额收益,还是说不太在意过程,只追求更高的长期回报空间?如果希望在投资过程中避免大幅波动,那么指数增强基金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反过来说,如果不太在意短期波动,持有期限足够长,不关心每年是跑赢还是跑输,只关注十年后是否跑赢,那可以选择更激进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主动选择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方向。
投资者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投资中做出取舍。如果能够一步步把刚才这三个问题梳理清楚,对产品的选择就会有更清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