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复旦大学设立新文科发展基金 校友亿元捐赠助力人文社科创新破局

访客 2025-05-10 10:18:07 61614
复旦大学设立新文科发展基金 校友亿元捐赠助力人文社科创新破局摘要:   5月8日,复旦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华诞之际,宣布设立“新文科发展基金”,首期即获1984级新闻系杰出校友、新浪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曹国伟与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联合捐赠1亿元。这...

复旦大学设立新文科发展基金 校友亿元捐赠助力人文社科创新破局

  5月8日,复旦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华诞之际,宣布设立“新文科发展基金”,首期即获1984级新闻系杰出校友、新浪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曹国伟与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联合捐赠1亿元。这一基金的设立,标志着国内高校文科建设正式迈入“以学科交叉破壁垒、以科技赋能育新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新文科发展基金以“催化创新”为核心使命,聚焦三大战略支点。一是理实交融引擎,推动学术研究扎根中国大地。例如,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甲骨文缀合效率的革命性突破——近一年内新增50组甲骨文拼缀成果,使数字人文研究从“工具辅助”跃升至“方法论重构”。

  二是学科交叉熔炉,布局“AI+文化”“数字人文”等前沿领域。新闻学院“望道班”创新“2+X+Y”培养模式,通过学界—业界双导师制,将AI全媒体传播、跨文化传播能力纳入核心课程体系。数据显示,2024届毕业生在媒体融合岗位就业率同比提升40%,印证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成效。

  三是科教融汇枢纽,打通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闭环。历史系与计算机学院联合开发的“古代贸易路线大数据分析平台”,已吸引12个院系300余名学生参与,形成“问题发现—数据建模—学术转化”的完整链条,催生《丝绸之路数字考古图谱》等一批跨学科成果。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中,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中国亟需培养兼具“人文厚度”与“科技锐度”的复合型人才,以应对气候变化、数字治理、文明互鉴等复杂议题。

  传统文科面临“三重困境”——学科壁垒固化、研究范式滞后、社会服务脱节。新文科发展基金的设立,正是复旦大学主动对接国家“新文科建设”战略的关键举措。通过推动“人文+科技”“人文+社会”的交叉创新,基金将助力文科从“知识仓库”升级为“战略智库”,在数字人文、计算社会科学、全球治理等领域抢占学术制高点。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复旦学子,既能以甲骨文解码中华文明密码,也能用算法模型预测社会变迁;既能以笔墨书写时代篇章,也能用数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王长田表示。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透露,基金将发挥“催化剂”功能,在三大维度持续发力。催化理论创新,支持学者以“中国问题”为导向,构建数字时代的人文社科方法论体系;催化学科融合,瞄准智能传播、数字记忆、计算历史等前沿方向,打破“文科孤岛”;催化人才成长,通过“学科特区”“揭榜挂帅”等机制,培育一批“左手人文经典,右手代码算法”的“π型人才”。

  目前,基金已启动首批项目遴选,涵盖“长三角数字文化遗产地图”“全球传播力指数模型”等课题,并与华为、腾讯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可以预见,在基金的助力下,复旦大学将率先探索出一条“守正创新、融通致用”的文科发展新范式,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复旦样本”。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