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公募基金改革,维护好投资者权益是重点

访客 2025-05-08 16:06:03 6465
公募基金改革,维护好投资者权益是重点 摘要:   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三大金融管理部门负责人齐聚国新办发布会,重磅推出一揽子金融政策。全方位发力稳市场、稳预期,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公募基金改革,维护好投资者权益是重点

  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三大金融管理部门负责人齐聚国新办发布会,重磅推出一揽子金融政策。全方位发力稳市场、稳预期,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同日,证监会印发了《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颇有看点。

  坦率地说,现在证券市场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日趋繁多,金融交易工具也越来越多样化。普通投资者进行直接投资的难度不断提高。“股民”变“基民”可谓一种大趋势。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2.83万亿元。

  不过,“小基民”和“小股民”一样,小而散,面临着被基金管理人和公司管理人侵害的风险。证监会作为证券市场的监督管理者,对此当然责无旁贷。

  此次《行动方案》在宏观方向上反映了各界的诸多共识,比如推动市场发展,推出更多类型的产品,简化审批程序,促进规则细化,加强基金产品业绩和费用的信息披露,鼓励基金公司进行治理优化、制度建设和专业能力提升,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罚等。而且,全文9次提及“引导”,体现了一定的谦抑性而非强制性。

  对基金费率的改革抓住了痛点

  此次改革,一些措施可谓抓住了市场的“痛点”,用统一的监管代替了有时相对低效的分别博弈。其中,最突出的是对基金费率的改革。

  首先是“有增有减的费用政策”,即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令基金管理费随着绩效进行上下浮动,让不同基金的得失体现出差别,而非旱涝保收。这样投资者,特别是有损失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也会产生更为积极的观感。

  与之相关的是统一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投资者认购基金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是其历史业绩。但不少基金故意东挑西拣来选取对自己有利的比较基准,或玩弄文字游戏。《行动方案》强调要明确业绩比较基准的设定、修改、披露、选用等。这有利于让不同基金用一套“尺子”来公平对比。

  其次是“一律减少的费用政策”,即推动全行业继续合理调降申购费、服务费等。这可谓监管者根据行业情况实施的一种给投资者强制性普遍让利的措施,实现了基金公司和投资者整体利益均衡点的集体挪动。否则,就算个别基金想主动让利,由于多数投资者对此还不太敏感,也不会像日用消费品市场那样产生“一家降价带动多家降价”的效应。

  再者,公募基金里会存在大机构发行的私募资管计划,同一个基金经理又管公募产品、又管这些私募计划,会有一定的利益冲突和利益输送问题。这也不能靠外部公众投资者自行发现、自行起诉维权,而是需要有调查权的监管者来关注和维护公正。

  需避免过度、不必要的微观管理

  不过,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市场自治程度加强,监管者也宜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政策要求,注意不断吸收市场反馈,评估监管效率,避免过度、不必要的微观管理。在此略提几条对制度优化的建议。

  一是宜实施促进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可以合理强化竞争的措施,而非干预或指导金融机构的具体行为。比如,一些基金公司可能存在虚报新股发行价格问题。监管者若口头提醒基金公司“合理审慎报价”,似乎只有象征意义,而如果直接定下价格“指导”区间,也未必合理。毕竟,监管者本身并不替企业代负盈亏。

  二是推动建立市场对金融机构的评价制度,而不是强化来自监管机构的评价。监管机构可以让投资者有更丰富的、多元化的信息依据来选择符合各自偏好的基金,但是要实现市场驱动的声誉管理,而不是以监管者自身打分的方式来强化对金融机构的一元化评价。

  三是政策工具在适用于不同金融领域时的不同效果,需要被评估和观测。我国在证券发行的一级市场等金融领域施行常态化的逆周期调节机制,即根据市场情况动态调整新发证券的注册节奏,监管者较为重视避免新股筹集资金时过度“吸血”,影响股票指数。这个道理在适用于证券投资基金的注册时,效应会有所不同。

  再如,我国银行业已经普遍实行了基于长期绩效的人员薪酬制度,包括追索扣回制度。这较容易理解,比如银行某一笔放贷在三五年后成为呆坏账,同一家银行会承担损失,故而可以要求之前工作不够到位的放贷人员来对此负责。

  虽然基金也会发生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背离的问题,鼓励“耐心资本”、希望投资者长期持有,和基金长期共生,也可以理解。但是,一来,基金本身会多次交易,短期长期绩效存在差异往往不是其持有的同一批证券资产质量变化所致,同时,投资绩效会受到市场和行业大环境的显著影响。考察期间越长,基金管理人能力以外的因素造成的影响也会越大。

  二来,证券投资的逻辑和发放贷款不同,前者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模式,决策时没有后者那种“安全优先、保本金”的要求。

  三来,我国基金投资者的持有期普遍不长,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2024年报告显示,即便机构投资者在评价基金和基金管理人时,以3年以上为周期的也不到26%和30%,故基金的投资者变化频繁时,特别强调基金长期绩效要好,会对短期持有者造成何等影响,值得继续研究。

  总之,公募基金在一定范围内保留一定的生态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和偏好的投资者之需求,值得考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