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巨头惊魂十日:iPhone无需大涨价,苹果一夜从ICU到KTV

路透社稍早前就披露,3 月底,苹果罕见地包下多架货运航班,将 600 吨 iPhone(或多达)从印度紧急运往美国。
原因很简单,iPhone 的生产制造严重依赖全球供应链,尤其是亚洲供应链,但就在 4 月 2 日,美国宣布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贸易伙伴征收至少 10%的「对等关税」。对华关税更是加征 34%,此后更是不断加码,增至 145%。
不过事情很快就发生了反转。
当地时间 4 月 11 日晚,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又火速宣布,将对部分电子产品豁免「对等关税」,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处理器、内存、硬盘、显示设备和半导体设备等,已经支付的「对等关税」可以退税。
图/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
简单来说,苹果向美国市场进口中国/印度制造的iPhone,或者微软、英伟达等美国科技巨头进口处理器等芯片产品,现在都能免受「对等关税」的直接影响了。另一方面,中国在内的亚洲供应链厂商和终端厂商,比如京东方的 LCD/LED 面板、联想的笔记本电脑、三星的智能手机卖到美国,也能免受「对等关税」的直接影响。
从政策出台到实施,再到回调,仅仅才过去十天。美国政府这一系列操作显得相当「着急」,让全世界跟着坐了几波过山车,科技厂商在经过惊魂几夜后发现不过是虚惊一场。而默许一系列电子产品「豁免」的背后,是美国政府面临的现实难题:
美国的科技产品离不开亚洲,离不开中国。
所以,美国豁免了这些电子产品。美国科技巨头需要喘息,美国消费者也需要价格不疯涨的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硬盘等电子产品。当然,新的豁免政策也注定影响无数的中国厂商。
iPhone 不涨了,苹果一夜从ICU到KTV
「这下 iPhone 没理由涨价了吧。」
这句网友的调侃,背后是美国政府一番现实主义妥协的结果。本轮美国对等关税豁免中,最关键的产品之一就是智能手机。
要知道,iPhone 几乎是整个美国消费电子市场的「国民硬通货」。市场研究机构 Counterpoin Research 的报告显示,2024 年四个季度苹果公司在美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都维持在 50%以上,第四季度甚至一家的份额就达到了 65%。
图/;Counterpoin Research
而据彭博社此前测算,如果完全转嫁对等关税的成本(极端情况的测算),苹果不得不将一台 Pro Max 价格从 1599 美元提高至 2300 美元,涨幅近 45%。在当前高利率高通胀的经济环境下,这个价格毫无疑问将直接打击消费者的换机需求。
即便按照更实际的策略——将关税加征成本不同程度分摊到自身、上下游、消费者以及其他市场,也必然会影响到 iPhone 未来的销售表现。
不过豁免政策出台后,iPhone 在美国市场的定价逻辑暂时得以维持。苹果从中国郑州、印度金奈工厂出货的设备不会因关税暴涨而被迫提价。受此影响,包括大量的「果链」厂商,如舜宇光学、立讯精密等,理论上中短期内也不用担心苹果订单的大幅削减。
至于国行 iPhone,事实上按照雷科技此前分析,豁免政策出台前受到的影响就比较小,出台后理论上受影响就更小。更重要的是,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规定,苹果全系芯片(都不在美国本土「流片」)也不受中国对美惩罚性关税直接影响,影响 iPhone 成本的中短期因素就更小了。
另外不只是苹果,三星和联想(包括摩托罗拉)也将受益于新的豁免政策,可不受「对等关税」直接影响,将旗下智能手机进口到美国市场。至于小米、OPPO、vivo 以及华为等厂商,由于在美市场份额很有限,豁不豁免的影响都很小。
PC 产业地震后,将靠「豁免」政策一夜回血
手机之外,PC 可以说是美国「对等关税」影响*的一个核心行业。在「对等关税」宣布之后,包括惠普、戴尔、宏碁、华硕和联想在内的几乎所有主流 PC 品牌都选择了暂停发往美国的出货计划,为期两周,以待政策明朗化。
还有部分厂商如雷蛇和 Framework 直接暂停了美国市场的销售,Framework 甚至指出,原本的定价就是以中国台湾地区进口「0 关税」的标准进行设置的,但由于 10%的基准「对等关税」,旗下入门级产品如果继续销售就真的是「亏本卖」。
图/ X
按照最新的豁免政策,除了占据 PC 市场*大头且最受关注的笔记本电脑,包括作为 PC 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处理器、内存、硬盘、主板等都在这次豁免清单之中。
理论上,如果情况没有发生大的转变,PC 产业将在「两周的观察期」后回归正常节奏。惠普和戴尔两家美国厂商自不必说,在 2024 年美国 PC 市场份额位居前二(Canalys 数据),分别为 25.3%、22.8%,肯定不会放弃。
而作为全球出货量*的 PC 品牌,联想还是美国市场第三大厂商,自然也不可能放弃。更何况,联想不仅有位于中国合肥的核心组装工厂,还有辐射美洲市场的墨西哥工厂以及辐射欧洲的匈牙利工厂,即便是最糟糕的情况下,仍然有机会维持相对的成本优势。
但豁免政策的到来,无疑给联想、惠普、戴尔、宏碁、华硕,以及众多 ODM 厂商如仁宝、纬创、广达、富士康等争取到了宝贵的窗口期。产业链上游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解套」。
另一方面,美国不想看到的不只是整机价格疯涨,也不希望看到微软、谷歌等企业级服务商的 IT 采购成本全面飙升——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和企业服务上,最终将让美国经济不堪重负。
芯片业吃下「定心丸」,英特尔成了例外
最后,是这场博弈中最难拆分的部分:芯片。本轮豁免并不直接涉及半导体设计公司(如英伟达、高通、AMD)或芯片代工厂(如台积电、三星、中芯国际),但包含了「半导体设备」和「处理器」两项关键商品。
这意味着,美国方面可能有意「放行」整机中的芯片流通,同时也想避免设备、主板等不可缺的元件因加税断供。
美国肯定想继续鼓励芯片厂商在美建厂,依旧很难。就在美国豁免部分电子产品「对等关税」前,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在 4 月 11 日上午突然发文并引用海关总署相关规定表示,「集成电路」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协会还建议,企业在进口集成电路报关原产地时,以「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为准进行申报。
图/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事实上,除了英特尔、美光、德州仪器等在美建有晶圆厂的少数芯片厂商,苹果、英伟达、AMD、高通等芯片巨头的先进制程芯片,都是在台积电(以中国台湾晶圆厂为主)或者三星(以韩国晶圆厂为主)进行流片和大规模制造,都不受最近一轮关税大增的影响。
相对的是,这也大幅提升了美国芯片设计公司「回归美国制造」的阻力。一旦回到本土投片,就会被中国认定为美国产品,从而面临数倍于正常税率的惩罚性关税,这将直接影响iPhone等在华制造产品本身的成本。但如果继续委托台积电在中国台湾,或者是三星在韩国代工,则依然可以较低关税进入庞大的中国市场。
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苹果、高通、英伟达、AMD 的芯片成本不会受到惩罚性关税的直接影响,具体到中国制造的手机(包括国产手机和iPhone)、PC 同样不会因为芯片成本出现太大的价格波动。包括美国消费市场,亦是如此。
不过英特尔和美光两大厂商的情况就比较特殊了。尤其是影响重大的英特尔(仅计算目前运营的工厂),除了委托台积电流片、生产的 Ultra 200V,在美国有 3 处晶圆厂、在海外还有 1 处爱尔兰晶圆厂和 2 处以色列晶圆厂(其中爱尔兰晶圆厂计划今年内量产 3nm,原本还有一处计划中的以色列晶圆厂采用*进的工艺,则在去年暂缓了计划),这意味着Intel的许多芯片输华目前将依然受到“对等关税”影响。
写在最后
毫无疑问,豁免政策的出台是特朗普的让步或者回撤,对于大多数受影响的厂商都是一次「喘息」的机会。但也只是「喘息」,毕竟还有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所有人心中,那就是:
谁也不知道,这场特朗普政府主导的「闹剧」还会发生什么?
所以在「对等关税」的结果尘埃落定之前,我们仍然需要准备一切该准备的,然后面对挑战。特朗普这一波“骚操作”至少让我们有了更强的底线意识,不论他以及美国政府是否“认输”(其实事实上已经输了),不论他们的这一波关税闹剧会以怎样的方式收场,我们都必须努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才能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