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物流的“堵点”变“亮点”,浙江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物流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筋络”,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支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有助于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和效益最大化。
4月2日上午,浙江召开“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浙江省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根据《行动方案》,浙江重点聚焦6个方面的降本行动,将采取包括22条举措、103个具体政策点。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曙明介绍,近年来,浙江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15年的15.72%降到2024年的13.52%、低于全国0.58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我省每创造100元GDP所支出的物流费用从15.72元下降到13.52元、每创造100元GDP所耗费的物流成本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0.58元。”张曙明指出,以2024年为例,浙江GDP是90131亿元,如果物流费用占比下降1个百分点,将节省全省社会物流成本超过900亿元。从物流全链条解构来看,全社会物流成本仍然有较大下降空间。
发布会现场根据《行动方案》,浙江降物流成本,具体内容包括:
聚焦制度性降本,优化“四大环境”。一是优化市场化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铁路货运基础设施建设和铁路货运市场化运营。二是优化公平竞争环境,持续打击和规范货运车辆超载超限、不公平竞争等行为,破解城市货车“通行难”等问题。三是优化开放共享环境,用好“四港联动”云平台,打破全省海港、陆港、空港数据孤岛,强化车、货、仓信息共享,让货车不再“空跑”,园区更加“有序”。四是优化便利通关环境,重点提升港口、机场等通关效率,持续压缩货物进出口通关时间。
聚焦网络性降本,破解“三个难点”。一是破解项目落地难,特别是聚焦物流项目受“亩均税收”等制约问题,下一步将实施物流仓储“标准地”改革,分门别类、因地制宜设置物流仓储“标准地”指导性指标。二是破解用地保障难,未来3年,全省计划新增仓储物流用地10000亩以上,同时推广“工业上楼+仓储下地”等多元用地供给模式,灵活拓展物流发展空间。三是破解产业集聚难,下一步将重点做好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等平台创建培育,实现以物流枢纽集聚产业发展的良性局面。
聚焦结构性降本,实施“三网融通”。一是提升设施能级,包括大力推进“航运浙江”以及干线铁路、疏港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补齐物流基础设施短板。二是调整货运结构,重点是引导大宗散货及中长距离货运“公转水”“公转铁”,争取到2027年全省铁路、水路货运量较2023年分别增长8%和 10%。三是推动公、铁、水“三网融通” ,打通三网互通节点,让货主企业能够拥有更便捷、更具性价比的物流组合方式,有更优的“自选项”。
聚焦行业性降本,降低“五类成本”。一是降低大宗物流成本,围绕矿产品、油气、粮食等大宗商品,建强现代化储运物流体系,优化进出口监管模式,降低大宗流通成本。二是降低跨境物流成本,围绕跨境电商国际枢纽省建设,拓展海外仓网络布局,支撑浙江品牌“一仓发全球”。三是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原料采购+生产配送+出口清关”等一站式服务,布局一批供应链服务中心。四是降低冷链物流成本,完善冷链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实现生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商超、餐桌全程冷链不断链,进一步降低损耗成本。五是降低山区海岛物流成本,大力发展低空物流,开发“低空+物流”应用场景,“朝发城市仓、暮收渔家船”,实现千山瞬达、万水即送。
聚焦技术性降本,推进“三化赋能”。一是数智化赋能,大力发展“5G+智慧仓储”、“AI+港口调度” 等业务场景,推进物流设备更新改造,持续挖掘物流技术性降本潜力。二是绿色化赋能,进一步扩大新能源卡车、LNG动力船舶等应用范围,加大力度推广绿色可循环物流包装等。三是标准化赋能,推广物流标准化托盘,探索长三角地区跨省域物流标准互认。
聚焦要素性降本,推进“两升两降”。“两升” ,一是“提升”骨干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提升” 各级财政资金对物流领域的支持力度。 “两降” ,一是落实好物流企业的减税降费政策、二是持续降低物流企业的各类融资成本。通过“两升两降”的措施,培育更多的物流行业头部领军型和专精特新型企业,打造更多的标杆企业和细分赛道的单项冠军。
张曙明进一步介绍称,《行动方案》重点关注和解决企业反映的堵点、难点,主要聚焦包括仓储用地紧张、货车进城限制多以及跨境通关效率不够高等问题。
据悉,目前浙江放宽城市物流车辆的通行限制,允许轻型封闭式货车自由通行,最后一公里不“卡壳”。
“降低物流成本不是数字游戏,更不是在货主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企业和员工之间搞博弈,而是实打实的幸福账本,让物流的‘堵点’变‘亮点’,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张曙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