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在ESG领域的布局正在提速。
今年3月,上海商务委印发的三年行动方案是全国首个ESG区域行动方案,其中同样提及创新ESG金融服务和产品,包括鼓励本市金融机构主动开展 ESG信息披露、支持金融机构及交易市场等主体加强ESG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等诸多方面。
结合机构实践来看,当前已有不少机构将ESG指标纳入投资决策的考量范围,同时也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金融业的融入和实践。在ESG金融布局方面,绿色信贷、绿色债券、ESG基金、绿色保险、服务全国碳市场发展等均成为机构探索的方向。
与此同时,行业人士也提到建议扩大碳市场准入范围,更好地发挥碳市场在转型金融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扩展ESG数据源的丰富度与专业度,构建更加完善的ESG评价体系等。
在ESG领域,金融机构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易达资本合伙人邵民桦在采访中对麻辣财经报道记者表示,“金融机构更多的我觉得是起到类似于杠杆或者‘推手’的作用。投资企业的时候,ESG是我们考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他认为,ESG首先代表了投资标的的持续增长能力,也就是代表了对它未来长期风险的评价标准。在当前的全球经济环境下,这个方面变得尤其重要。
金融机构加速布局
从当前的实践情况来看,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布局主要围绕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ESG服务等角度展开。
以上海为例,辖内金融机构ESG金融服务就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ESG基金、绿色保险、服务全国碳市场发展等诸多方面。《2024上海ESG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一季度末,上海辖内银行业绿色信贷余额1.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04%;从2018年到2024上半年,上海ESG公募基金数量从54只增长到224只,2024年上半年ESG公募基金规模达到2274亿元;2024年上半年,上海绿色保险保费收入达到99.5亿元,同比增长42.6%,提供风险保障金额64.69万亿元,同比增长179.6%。
记者在2024 ESG全球领导者大会现场了解到,多家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都在绿色金融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布局和探索,其中部分业务近年来增速客观。以绿色金融体系中最为成熟的绿色信贷领域为例,中信银行2023年绿色贷款余额达4500多亿,规模是三年前的5倍;邮储银行截至9月末绿色贷款余额超过7000亿元,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各项贷款增速,绿色贷款不良率仅0.09%;截至9月末,浦发银行对公绿色信贷余额人民币超过6000亿元。
此外,在碳账户、碳市场、碳核算、ESG评级等方面,金融机构同样积极做出探索。如中信银行率先开创个人碳账户,实现了对个人碳行为的可计量、可追溯,用户已达1800万人,累计碳减排量已达12万吨。中国太保参与绿色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绿色投资规模近2050亿元,率先开展资产碳核算,为进一步降低整体资产碳排放的水平奠定了基础。国泰君安参与地方碳金融市场服务,累计总碳交易规模达到8000万吨。建设银行在业内率先上线适用全量对公客户的ESG评级工具,已实现对上百万企业客户的精细化评价。
建议扩大碳市场准入范围
在诸项绿色金融服务工具中,碳市场同样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金融机构中,目前证券公司可作为中间商参与碳市场,成为流动性提供者。
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达到4.42亿吨,累计成交额249.19亿元,覆盖了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40%以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截至10月18日的最新数据,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88亿吨,累计成交额291.07亿元。
交通银行行长张宝江建议,扩大金融机构准入范围,助力完善碳市场功能。“金融机构参与者对于活跃碳市场、提高碳定价效率十分重要。目前国内碳市场交易量小,碳定价形成机制仍有提升空间。建议逐步扩大市场准入范围,允许银行参与市场,更好发挥碳市场在转型金融中的重要作用。”
国泰君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罗东原同样提及需要丰富投资者结构。“全部的碳金融市场,我个人感觉更像是个调剂市场,不是几何竞价的交易,是挂牌的询价交易,确实需要丰富一下投资者结构,特别是金融机构在这里头的做市商角色、产品创设能力,利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来帮各类企业在碳排放方面的风险管理,这方面可能还需要引进投资银行,包括银行在内来参与市场,共同把这个市场做强做大。”
科技属性逐步增强
“绿色金融的发展,在其政策性金融属性基础之上,科技金融的属性逐步增强,绿色金融未来的科技金融属性会越来越强,这也就说明为什么绿色金融会越来越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中金公司ESG办公室负责人、中金研究院执行院长、中金公司研究部执行负责人吴慧敏坦言。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刘珺同样表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要在ESG发展中贡献更大力量。“在ESG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人工智能未来可能不仅仅是能帮人类做什么,而是将在引领思维变革、实践深化、技术革新以及应用拓展方面体现出人类的智慧,推动形成全新的发展范式。”
毋庸置疑的一点是,新技术的应用正逐渐为绿色发展提供更多模式创新和技术方案。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透露,此前蚂蚁数科支持内地一家新能源公司成功在香港获得1亿元RWA(Real World Assets tokenization,实物资产通证化)跨境融资,是国内首个新能源RWA项目。
为打造极致性能与安全可信的RWA方案,蚂蚁数科通过将充电桩自身价值、运营、收益等数据打包存储在区块链上,形成资产通证,方便投资者依据资产信用进行评估;通过在新能源产业和金融市场之间搭建“两链一桥”(资产链、交易链、蚂蚁链可信跨链桥),实现资产可信透明。
构建完善ESG评价体系
中信集团董事长奚国华在2024 ESG全球领导者大会开幕致辞中即提到,ESG正加速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倡议支持更多国家建立符合国情、接轨国际的ESG政策体系、披露标准和评价方法,倡议中国企业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助力增强中国ESG体系影响力。
当前业内的共识是,信息披露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统一、ESG评价方法论和框架存在差异等正为ESG全球发展带来挑战。
《2024上海ESG发展报告》中提及,中国正参考国际最新标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国家标准。此外,中国ESG生态体系从萌芽迈向成熟,各类生态主体积极参与,ESG数据、评级和指数服务在市场中迅速发展。
兴业证券董事长杨华辉认为,持续扩展ESG数据源的丰富度与专业度,构建更加完善的ESG评价体系,这将是资管行业未来进一步推动ESG投资有效落地的举措之一。“通过识别不同的行业、不同公司的关键ESG议题和数据,构建更加精准的ESG评价体系,为投资决策提供高效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在ESG市场体系层面,ESG数据的采集、整合和共享机制尚不完善,导致ESG评估和决策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突出。《2024上海ESG发展报告》中提及,为完善ESG市场体系的建设,建议加强国际合作,逐步完善ESG指数和评级体系,以提高其在全球市场上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支点财经观点或立场。发布者:支点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eiying.cn/2024/10/19/17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