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再出手,要跟淘宝「抢生意」

在双11大促来临之际,香港这个购物天堂,也吸引了电商平台们的目光。为了让香港人加入剁手大军,京东和阿里两大巨头,开始“斗艳争芳”。

9月30日,京东方面宣布,出资15亿元投入香港市场,且这只是初步预算,长期上不封顶。

这一举动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商品价格补贴、物流补贴以及服务优化,让香港地区消费者可以享受与内地近乎相同的购物体验。

而在京东出手前,阿里已经用10亿人民币,将香港纳入了包邮区。

淘宝宣布:自10月1日起,在活动时间内,只要在淘宝购物满99元,就能享受包邮到港服务,且商品从以前单一的服饰扩展到了数码、家居、运动和日化等热门类目,香港人也有属于自己的狂欢季了。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数十亿资金和各种激励机制在香港落地。各大电商平台剑指一处,所有目光齐聚香港,大家迫切地想知道,这股“港风”能刮多久,香港能否成为下一个电商蓝海?

1、阿里和京东,用物流“抢滩”香港市场

有“亚洲四小龙”之称的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贸易、航运以及创新科技都跻身国际先进水平。但就是这样年生产总值达到2.4万亿人民币的地区,其快递业务却始终未跟上内地步伐。

在香港,取一次快递要经历什么?

香港的快递点并不多,虽然有一些快递柜但还是不够普及,很多消费者只能坐几十分钟的大巴车亲自去取。如果想送货上门,则需要花20港币左右的宅配费用。

香港不完善的物流体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商的发展,但也为内地电商平台提供了合适的切入点。

派代了解到,京东此次的15亿元投入,虽然会用于降低商品价格,但重点或许还是放在自营快递体系的建设上。

其中比较个性化的政策,就是免运费服务无时段和品类限定。同时京东也打造“一件免运费”专区,专区里包含小家电、快消日用品和京东自有品牌“京东京造”的部分商品,均支持一件包邮。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京东物流在香港的*次发力。

今年618期间,京东*供应链产业基地在香港正式落地。基地内分为常温仓和恒温仓等储存区,不仅满足B端客户的需求,也逐步向普通消费者开放。更加多元化的仓储模式,让基地入库单量同比增长了10倍。

去年双11,京东物流香港业务负责人马伟,在综合运营中心的开业仪式上也曾表示:“京东全面升级港澳快递业务,力争做到寄得更放心、更省心。”随后,最快四小时送达、送货上门、夜间派送等承诺被逐一兑现。

与京东打造供应链的思路不同,淘宝在发货和退换货上作出更多努力。

9月26日淘宝在官方微博宣布,香港正式加入包邮区。消费者在淘宝APP里找到带有“HK¥99包邮”标识的商品,下单满99元,并选择官方直运或官方集运方式,即可享受跨境段包邮权益。

相比8月推出的“大服饰包邮”政策,此次的包邮商品涉及种类更多。适用的商品总价值超10亿。

为了让消费者放心买,安心退,淘宝香港也推出跨境退货服务、扩大自提网点的布局。带有“支持香港退货”标签的商品,可以在香港菜鸟自提点退回,淘宝也在加快步伐建立自提点和自提柜,预计年底将增至800个,一定程度覆盖全港。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缺少物流体系的支撑,香港电商发展缓慢在所难免。

如今,京东、阿里不惜重金,将在内地验证过的成熟的物流系统“搬运”到香港,无疑是做了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

2、香港成电商必争之地,它为啥这么“香”?

当下的香港流传一句话:“就算你不去深圳,深圳也会来找你。”

此话一出,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关系便清晰可见了。高德打车登陆香港,以150元现金券俘获市民芳心;山姆会员店将网店开到香港,两地消费者共享超市商品;京东、阿里共斥资25亿欲让香港人爱上网购.....

从出行到商超再到线上电商,一觉醒来,香港成为各行各业开疆拓土的必争之地。

一方面,香港人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13万亿,增速为8.4%。近五年看,虽然零售额在逐年增长,但增速实际上处于放缓状态。

各大零售和电商平台不得不承认,用户不是可以无限开发,流量红利早晚有一天会见底。当市场从增长转向增量与存量并重,探索新的渠道就该被提上日程。

自从去年7月“港车北上”等大湾区互联互通政策出台,让巨头们真切看到了香港人的消费潜力。

美团在《港人北上消费数据简报》中提到,2024年*季度,香港居民在内地城市生活服务类消费环比增长135%,订单量增长157.6%。

有香港消费者直言,周末来深圳或广州,购物做美甲理发,加上路费还不到1500元。但香港和内地终归存在时空界限,“京东们”正是瞄准了这个商机,用*的性价比让自己落地生根。

另一方面,源于香港独有的国际化视角。

今年以来,内地被讨论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内卷”,低价竞争战火纷飞,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出海已经箭在弦上。

企业想要拓展海外业务需要一个承接地,既有国际化标准,又不需要太麻烦的程序。很明显,香港是出海*站的*答案。

而最早看到这一点的美团,已经为后来者雕刻出了成功的模板。

去年5月,美团旗下跨境外卖平台Keeta在香港插旗,一年多后,Keeta可以说战绩斐然。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Measurable AI数据显示,截至3月,美团Keeta在香港的市场单量份额已经占比44%,超过Foodpanda(熊猫)和Deliveroo(袋鼠)两家本地平台,跃升为港区外卖*。

美团在香港的策略不仅是烧钱,起初只是从旺角、大角咀等少数区域试点,而后逐步扩大到整个香港地区。

Keeta在香港的商业模式被验证,于是便有了9月上线沙特的阿尔卡吉,10月上线沙特首都利雅得的国际化进程。

美团借助香港这个跳板,成功树立了国际化的品牌形象,也在和香港本地平台竞争的同时,为国际化扩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人”具备消费力,“地”具备战略力,这样的香港,企业很难不心动。

3、巨头“进港”,要克服的不只是钱的问题

纵观京东、阿里、美团,甚至是高德打车,所有企业在香港市场上做的*件事就是:砸钱!

有钱确实好办事,但香港作为最早期就发展起来的金融中心,最不缺的就是钱。钱不是*的,起码在当下的香港电商阶段,巨头们不能忽视以下几点:

首先,香港到底有多少人喜欢网购?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统计,截至8月15日,香港2024年年中人口为753.18万人,与2023年年底相比上升了0.1%。

虽然人口不断增加,但市场却未受到明显提振,7月香港零售销售额342亿港元,其中网上销售占比仅为7.8%。虽然疫情期间线上消费一度达到12.8%的高位,但从这半年看,比重基本在6.4%-8.5%之间徘徊。

这或许暗示着即便有庞大的潜在消费者群体,香港的网购市场发展仍处于相对较慢的状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居民支付方式的固化。

在内地人们习惯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来支付衣食住行,但仅一水之隔的香港却天差地别。

当前,将近90%的香港人习惯使用现金,97%的人使用八达通,信用卡占比53%,而手机支付只占20%。

纵观内地电商平台的支付系统,基本围绕手机端进行,而进军香港市场后,升级支付方式以提升香港人网购热情,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其次,电商混战的香港谁是劲敌?

这是*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香港电商市场规模不大,利好是不管谁来,都可以把盘子做大;利空是在有限的消费者里,群雄割据需要更多资源去竞争。

当下,香港电商存在三个流派。

一派是以“HKTV mall”、“百佳超级市场”、“友和”等为代表的本地电商平台,其CR5(排名前五的平台占市场份额总和)为21.5%。

一派是以京东、淘宝、拼多多为首的内地头部电商。毕马威数据表明,自2017年以来,淘宝一直引领中国香港市场,约45%的网购消费者倾向于在淘宝上购物。

最后一派是以亚马逊、eBay等为主的国际电商巨头,中国香港政府已成立跨部门“电子商贸发展专责小组”,推出“中国香港购物节”、“电商易”等政策,积极支持国际电商的发展。

其中,本地电商平台在香港深耕多年,无论在物流还是服务体验上,都已经和香港人的生活融为一体,接受度自然也更高。

而早在2022年,拼多多就在淘宝之前开通了官方集运服务,让香港和内地之间的商品可以互通有无,两年的时间差已经把自己和其他平台拉开了一些距离。虽然会有一些运费,但拼多多的价格优势也让习惯了高消费的香港人震惊了一把。

亚马逊在香港也开设了自营门店,并推出了Prime会员计划,会员可以享受更快的配送速度、免费邮费以及限时促销等专属服务。

如此看来,京东、淘宝进军香港依旧面临诸多竞争对手,在三强林立的格局里,内地电商需要找到一条不内卷的共赢之路。

当今电商,那个靠无休止的价格战争或是无底洞式的重金投入,已经越来越不奏效了。

内地市场,京东和阿里在互联互通的趋势下握手言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局面。

或许,在香港这件事上,求同存异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才是硬道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支点财经观点或立场。发布者:支点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eiying.cn/2024/10/13/16801.html

(0)
支点财经的头像支点财经
上一篇 2024年10月13日 下午12:57
下一篇 2024年10月13日 下午1: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