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药淡出公立医院,院外市场的发展春天或仍需等待

9月以来,关于进口原研药从公立医院“消失”的讨论频频见诸报端。据21世纪经济报道,近期,多位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家长表示,在部分公立医院就诊时,医生表示无法开具进口“阿奇霉素希舒美”这款进口药物,患者只能选择在院外购买。界面新闻此前也曾报道过进口原研药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商品名:沐舒坦)停止销售一事。这一现象背后,是集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院绩效国考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是进口原研药,近年来规模迅速增加的国产创新药也面临进院“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面对公立医院的这一现状,医院以外的连锁药店、线上购药平台是否能很好地成为消费者的替代选择?在近期举行的中国医药决策者峰会暨第四届医药魔方开放日会议上,银柿财经了解到,这一问题仍然待考,作为药品可及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外市场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国产创新药同面临进院困境

日前的讨论中,以进口药为主的原研药受到的关注较多。概括而言,进口原研药有淡出公立医院之势的直接因素即是集采,这些进口原研药因报价较高而难以在集采中选;与此同时,在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和DIP(按病种分值)支付方式改革推动下,医院出于绩效国考的考虑主动减少价格较高的原研药的使用,让理论上仍然存在的使用原研药的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讨论集中在进口原研药,且既然受集采冲击,则意味着是非独家品种、有国产仿制药可作为替代的进口原研药。但事实上,据了解,就原研药而言,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国产创新药也面临着进院“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之所以说是“最后一公里”,是因为在国家医保谈判政策的推动下,医保目录每年动态调整,调整当年5年内经国家药监部门批准上市的新通用名药品得以通过申报、评审、测算、谈判等纳入医保。在最终触达患者的进院环节受到掣肘,原因和前述原研药淡出公立医院的原因类似,包括DRG/DIP政策下高药价药品面临的限制,医院绩效国考的压力等。

例如据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在上述中国医药决策者峰会分论坛上的分享内容,从企业角度看,谈判药品进院现状并不理想,且品种间差距较大。

金春林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底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到2019年谈判的193种样本药品(占全部谈判药数量的67%)中,进院最多的有5741家,最少的为2家;37%的药品进院数量低于300家,24%的药品进院数量低于200家;50种抗肿瘤药品在全国三级医院(3328家)的进院比率平均为20%左右;以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慢阻肺四类主要慢性病的23种药品为分析范围,在全国三级医院(3328家)的进院比率平均为20%左右。

据悉,集采和医保谈判都是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的制度安排,两者针对不同药品采取了两种不同制度,其目的都是为了降低患者的用药负担。

一位市级医保局相关人士公开介绍,国家组织集中采购药品(集采)主要是对竞争充分且通过一致性评价药品超过3家的,采取以量换价的策略,降低药品价格。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则主要是对重特大疾病、慢性病、罕见病患者所需的医保范围外独家生产药品,通过谈判降价纳入医保目录,是一种准入性谈判,重点是将临床价值高、价格合理、能够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的药品纳入医保目录。

医改多措并举,医药行业悄然步入新周期

上述提到的集采、国家医保谈判、支付方式改革、医院的绩效国考,都是正在进行的医疗改革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患者对疾病支付能力和医保基金“大盘子”有限的前提下,通过集采挤出“老药”价格水分,发挥“腾笼换鸟”效应,为更多新药好药纳入医保腾出空间。

改革对行业带来的诸多改变正一一显现,直接对患者和消费者产生影响的便是药品的流通环节。

过去,流通企业大力发展院内市场,这一方向与方式正发生变化。华润医药(03320.HK)商业集团副总经理董浩在上述峰会的分享中表示,现在及未来一段时间,在“保障民生、规范行业、鼓励创新”的政策调控下,在宏观层面、微观层面影响下,医药行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产业周期——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一系列的战略创新和管理创新。

医药流通企业的战略也因此发生变化。董浩提到,医药流通企业的渠道属性发生变化,“追求医院端药品分销业务占比最大化”的思维需要改变。

原研药淡出公立医院、国产创新药进院难的现象即是医院渠道发生变化的缩影。在这样的背景下,院外市场自然而然受到关注。

从政策端看,事实上,早在数年前,为推动国谈药品落地而诞生、被认为利好院外市场发展的“双通道”政策就已经出台。2021年5月,国家医保局推出“双通道”管理机制,通过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两个渠道,满足临床价值高、患者急需、替代性不高的谈判药品供应保障等需求,并同步纳入医保支付。

与此同时,电子处方流转平台建设提上日程。2023年12月,国家医保局在回复全国政协委员提案中公开了各地建设的进度:全国所有省份均已启动医保电子处方中心的部署工作,近20个省份正式上线应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定点零售药店门诊统筹也为院外市场发展带来积极预期。

院外市场发展仍需建立能力,定义价值

医改的系列政策,一直以来都被认为,将对院外市场带来历史性机遇。不过,需要承认的是,院外市场发展的关键环节——电子处方流转,由于医院方面的现金流考虑、用药安全隐患以及缺乏法律保障等因素,目前还面临一些困难,在各个省市和地区间的执行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从企业端看,情况也不尽如人意。以连锁药店为例,经历了密集的收并购、规模扩张后,2024年上半年,A股上市的连锁药店多家呈现“增收不增利”状态,漱玉平民曾公开表示,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低于门店数量的增长,导致行业内卷严重。另外,医药流通企业的表现也难言乐观,据同花顺iFinD数据,2024年上半年,23家A股医药流通企业中,有15家营收同比下滑,14家净利润同比下滑,占比均超过一半。

因此,在行业新形势下,企业的转型升级也成为大势所趋。董浩在分享中提到,商业企业要从“资源获取”为核心的“上游思维”转变为以“终端掌控、服务能力和效率”为核心的“下游思维”上来;同时要从“追求规模增长”转变到建立“能力”的目标上。

对线下药店而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昊在上述峰会的分享中指出,从短期看,药房有专业药房和大众便民药房两条路,专业药房需要提供专业化服务,承载国谈药创新药等的药品流动、相应服务流动和支付流动;对大众便民药房而言,其伴随着的是门诊统筹带来的门诊用药的社会化和居民自我药疗的处方的兑现。

“无论是院内商业化还是院外商业化,重要的是如何在长跑中定义自己的存在和价值。”陈昊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支点财经观点或立场。发布者:支点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eiying.cn/2024/09/27/14712.html

Like (0)
支点财经的头像支点财经
Previous 2024年9月27日 下午6:50
Next 2024年9月27日 下午6:5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