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00强企业都有何特质?9位顶级企业家共话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9月11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在天津发布“2024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今年榜单入围门槛为473.81亿元,这些企业作为中国优秀企业的代表,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为参天大树,具有哪些优秀的特质呢?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会上表示:“企业规模很重要,但衡量企业的综合实力不能仅看规模,发展质量和效益才是企业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500强企业已经做到了规模的大,更要做到质量和效益的优。”

在当天举办的“中国企业500强”高峰论坛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总经理赵东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祥明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中国中车集团董事长孙永才等9位顶级的企业家就企业的创新驱动、企业家精神等话题发表了演讲。

正如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朱虹所说,埃森哲所定义的重塑者有一些共性,这些优秀的企业不仅仅满足于成为当下自己行业内的尖子生,更加勇于开拓未来竞争新前沿,他们依靠强大的数字核心,优化运营,加速业务增长,他们不仅仅只是追求财务绩效的发展,而是全面关注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的治理和企业家精神   

要发展为大型企业,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基石。李春临建议,500强企业作为我国优秀企业的代表,要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方面率先探索,当好表率,要坚持问题导向,根据企业规模、发展阶段、所有制性质等不同情况和特点,分类施策,不断提升企业治理水平。

对于国有企业,要全面贯彻两个“一以贯之”,完善党领导国有企业的制度机制,健全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企业发展活力和效率。民营企业要坚持稳健发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强化内部监督,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总经理赵东介绍道,该公司聚焦“治理现代”,加快锻造具有石化特色的管理模式。比如,深化内部机构改革,加快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厘清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建立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建设专业尽责、规范高效的董事会,促进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据华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祥明介绍,华润集团持续深化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优化组织管控模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风险合规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整体治理效能。切实提升资金募集、投资管理、产业发展、管理监督、产业退出、共享服务等六大能力。

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还高度肯定了企业家精神的作用。他表示,“企业家是最稀缺的要素资源,是决定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变量,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源。”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也表示,要优化企业的发展环境,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长期稳定发展的预期,加强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的困难,弘扬企业家精神,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赵东也认为,企业家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有效激发企业家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创造性主动性,才能发现新市场、开发新技术、应用新组合,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来自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的赵东在会上还分享了另一秘笈。他认为,“打造世界一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前进路上,面对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的外部环境,要始终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求突破,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夯实发展根基”。

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也赞同,在大变革时代,企业一定要有战略定力,提振发展信心,要心无旁骛、不断创新。正如经济学家所讲,“我们不怀疑宏观的数据,更不怀疑微观的体感,关键在信心和预期”。

因势而变的数字化转型探索

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尤其是消费投资领域出现的新情况,一些行业和企业进入了周期性低谷期。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这几年我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根源在哪里?最主要的还是时代发展变化了、环境变化了。”

刘永好以新希望集团起家的饲料行业为例,他表示,在过去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发展模式是投资、建厂、发展,生产多少就能够卖多少。现在不行了,饲料在内很多产品都饱和了,我们不可能再大规模建厂再生产,必须要紧跟时代变化,研究怎么样用新动能实现新的发展。

刘永好表示,此后,新希望集团坚定推进科技创新和数字化的转型。“新希望拿到了八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5个数字化转型的灯塔项目,孵化培育了超过25家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能够取得这些成就,也是我们得以生存的保证”。

据刘永好介绍,在机制上,新希望集团广泛地实施合伙人机制。“我们培育了草根资本、后生资本、后新资本这样新机制,让我们很多的企业家成为合伙人,上下齐心求发展,效果就很好”。

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朱虹在演讲中表示,埃森哲一直在关注着全球的各种变化以及各种变化对企业的影响。“我们通过全球颠覆指数评估外部环境的波动,在过去一年间,全球颠覆指数整体增长达到了33%,其中技术变化是最大的,一年增长高达88%。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生成式AI发展势头迅猛,很多行业和企业都在被新的技术所改变、颠覆”。

在新的时代,企业面临着哪些挑战和机遇呢?埃森哲调研显示,59%的中国企业计划在未来一年内还是要继续加大数字化转型的投入,相比去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同时也有相当多的中国企业希望能够抓住AI的技术不停创新、加速重塑。

金蝶集团董事长主席兼CEO徐少春甚至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要对标世界一流,而且要敢于孕育世界一流。”他举例道,在2020年,华为遭遇外部制裁的艰难时刻,金蝶和华为一起共创了华为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三年下来,成功替换了国外的系统,帮助华为实现了34万员工以及34个模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他认为,中国企业在数字化的时候要敢于定义自己的管理模式,愿意和乐意分享这种管理模式,让中国自己的管理模式在全球崛起。

在徐少春看来,企业数字化不仅仅是业务和管理的连续变革,更是领导者和干部的自我修炼和蜕变。企业数字化转型要取得成功,要相信相信的力量。他表示,金蝶集团在过去十年中,成功完成了云的转型,集团今年上半年云端经常性收入增长24.2%,云的收入占集团83%。

坚持不懈的研发投入和创新

中国500强企业,在创新和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也是不少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企业联合会特邀副会长王基铭表示,2024中国企业500强共投入研发费用1.81万亿元,同口径增长14.89%,研发强度创下1.90%的新高,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研发强度持续领先。创新成果产出水平继续提升,企业持有有效专利数、发明专利数分别增长7.66%和19.67%。

据国资委副主任谭作钧介绍,中央企业2023年研发经费投入了约1.1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中央企业共获得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108项,获奖比例超过了奖项的半数,获奖总数也创了历史新高。

王祥明也在会上表示,华润集团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壮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快速发展,营收占比持续提升,到“十四五”末,战新产业营收占比预计将达到24.1%,较2020年翻一番。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永才表示,中国中车坚定不移把科技创新摆在企业战略的核心位置,积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布局基础性、紧迫性、迁延性、颠覆性技术,把发展的脉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成功研制了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铁路客车、地铁车辆等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系列化产品,构建完善的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产品体系和制造体系,轨道交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介绍,中国科技创新大势蓬勃,海洋光纤网络已成为中美科技竞争新前沿,亨通集团已为全球70多个国家承建了100多个海洋光纤通信网络系统,也投资建设了迄今为止中国首条自主投资产权、自主研发、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国际海洋通信网络PEACE项目。亨通海洋光纤通信技术被国家列为大国重器,成为海洋领域中国唯一一家全产业链企业,亨通也在全球承接海洋通信网络占有率达到了25%,成为全球光纤通信前三强。

近年来,亨通集团抓住新质生产力,聚焦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新技术,毫不犹豫国产替代自主创新。2023年,亨通营收超1740亿元。今年1-8月份,集团营收比去年同期增长18%,其中海外营收增长20%以上,2024年营收有望突破2000亿元。

天津荣程祥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张君婷也表示,创新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核心动力,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当中穿越周期。钢铁已经经历了四轮的完整周期,每一轮周期都反映了在行业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应对供需波动以及政策导向中的努力和挑战。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核心就在于不断创新,从而适应新的市场条件和需求变化,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创新不单单是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包括管理和商业模式以及绿色发展创新。

 据介绍,该公司近年来加快打造优钢特钢的生产研发基地,建立5G+数字工厂,20多万个数据集成、数据工厂平台,实现了整个生产制造过程数字化,提高了企业管控效率。我们通过先进智慧化电炉短流程进行工艺结构的调整,推进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

天津渤海化工集团董事长王俊明表示,近年来,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新生产方式加快布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国企改革,加大体制机制的创新,全力推进转型发展。

在科技创新方面,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5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8家,国际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拥有专利180余件,年增200件以上,集团拥有受政府津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天津市高端人才300余人,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1500人,高级技能人才5500余人,构建了研究总院+双创基地三位一体平台,形成了科学谋划一批,基础研发一批,中试孵化一批,工业化、市场化转化一批的创新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天津渤海化工集团还积极探索实践以人为本的激励创新机制,成立双创基地,通过长期股权激励科创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明显提升。比如, 该公司全面实施项目跟投抵押机制,使干部员工与企业形成利益命运共同体。项目建设的效果大幅提升,实施超额利润奖励,突出业绩导向,同级别的干部薪酬最高和最低相差7倍,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支点财经观点或立场。发布者:支点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eiying.cn/2024/09/12/13486.html

Like (0)
支点财经的头像支点财经
Previous 2024年9月12日 上午10:58
Next 2024年9月12日 上午11: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