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保险资管发展和展望报告:高端制造、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为今年热门投资领域

回顾2023年,疫情后资本市场活力逐渐恢复,制度加快完善,开放稳步扩大,但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的起伏和风险事件引致了一系列资本市场的动荡,股市、债市、信托风波不断;国际方面,地缘冲突不断,俄乌冲突持续,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人民币汇率持续承压,海外资产配置复杂性增加。

种种因素叠加影响下,我国保险资管机构对于2024年的投资策略有怎样的看法?与去年是否有了一些变化呢?麻辣财经报道向多家主流保险资管机构发起调研,整理并分析发布《2024保险资管发展和展望报告》。

本次调研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均为头部资管机构相关负责人及资深投资经理。就从业时间而言,受访机构/投资经理中66.67%从业时长为10—20年,有13.33%为从业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资深资管机构负责人/投资经理,13.33%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从业时间在6—10年之间,6.67%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从业时间在1—5年之间。

1、86.67%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认为所在公司去年的资金运用情况符合预期

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资管机构负责人/投资经理对保险资管行业未来的发展持乐观态度或较为乐观的态度。其中,近33%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持乐观态度,而另外约46.7%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持较为乐观态度,另外有约20%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持较为悲观的态度,与去年同期相比,持乐观态度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从60.3%下降了约27个百分点,而持较为乐观态度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增加了约17.2个百分点,持较为悲观态度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整体来说,从调研结果来看,保险资管行业从业人员对行业未来的预期有所下滑,但持悲观态度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比例为0%。

此外,虽然2023年资本市场波动加大,但行业整体综合投资收益率优于2022年,调研中有86.67%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认为所在公司去年的资金运用情况符合预期,仅13.33%的人认为资金运用情况低于预期。综合来看,大多数人对公司去年的资金运用情况持正面评价。

 

2.“固收+/固收类”仍然是主要资产配置方向

从整体的配置方向来看,调研数据显示,“固收+/固收类”仍然是各大保险资管的主要资产配置方向,其次是权益类投资,排名第三位的是另类及其他资产投资,第四位的投资产品为F0F。

在调研中,2024年有近九成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将“固收+”策略作为核心投资策略。该种投资策略的选择与国内险资资金规模大、负债经营、久期经营的特质密不可分。“固收”投资具有收益稳定、风险较低、久期长且期限确定的特点,能够较好地匹配险资资金偏好与期限。

相比之下,对于权益类投资策略,保险资管公司则倾向于持有较为谨慎的态度。这可能与去年以来权益市场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有关。不过也有6成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将其作为第二位的投资策略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另类和其他资产投资相较去年被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在排名中位次与FOF差距拉大。

(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 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总分6分)

整体来看,保险资产配置为一个固收打底的“固收+”组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7.67万亿元,其中大部分投向债券,债券12.57万亿元,占比45.41%,实现了连续6年增长;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3.33万亿元,占比12.02%,与2022年基本持平。

3.偏好长期利率债

调查结果显示,面对当前债市利率下行压力,以及部分产品信用风险增加的现状,各大保险资管公司在2024年倾向于优先配置超长期利率债和中长期利率债,延长固收资产久期,减小资产组合波动幅度,增加投资组合资产结构与长期资本结构的适配程度。

受访机构/投资经理中,倾向于选择超长期利率债的占比达到53.33%,其次是中长期利率债,占比为40%,而短期利率债的选择比例最低,仅为6.67%。

从具体的债券类型综合偏好来看,受访机构投资经理第一偏好中长久期利率债,在投票中得分5.33分,在所有类型中居首位,紧随其后的两种类型为超长期利率债和可转债,得分分别为4.77和4分;其次依次为高等级城投债和高等级产业债,得分2.93和2.67分;短期利率债和中低等级产业债得分最低,分别为2和0.72分,从综合得分排名看,短期利率债和中低等级产业债是得分最低的债券类型。

相较去年,产业债的整体得分有明显下降,产业债通常是指去掉了城投债部分的信用债。通常产业债的发行主体具有较强的自主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及现金流产生能力,但在信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险资对其的投资热情在调查结果中明显下降。相关业内人士对麻辣财经报道记者表示相较城投债,产业债整体来说,信用风险可能更高一些。

整体来看,2024年各大保险资管公司的债权投资风格仍以稳健为主。

(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 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总分7分)

4.未来权益投资规模占比大多位于10%-20% 之间

调研结果显示,对于未来几年的权益投资规模,多数受访机构/投资经理认为其所在的保险资管公司在未来几年,权益投资占总投资规模的期望值大概在10%-20%的区间,占比为53.33%。同时,还有40%的受访样本认为其所在机构权益投资占比应在0-10%的区间,另外还有6.67%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认为应在20%-30%的区间。所有受访机构/投资经理均认为其所在机构未来几年的权益投资占比会在30%以下。而预期占比在20%以下的机构/投资经理占到了样本数的九成以上。

 

5. 高股息、高分红的股息价值策略最受青睐

调研结果显示,受访机构/投资经理在权益类的投资策略主要集中在三种类型上。其中,高股息高分红的股息价值策略是最受青睐的,100%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将其纳入选择;其次是风险收益特征较为稳定的量化对冲,被73.33%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选择;最后是长期股权投资与股权投资基金,有40%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选择。

可以看出,保险资管公司在权益类投资中更偏向于稳健的投资策略,同时对高股息高分红的股息价值策略有较高的关注度。事实上,对于“巨无霸”险资而言,多位受访机构负责人对麻辣财经报道记者表示,险资在市场情绪或“概念”股中获取的收益有限,小规模的投入和收益对于整体的收益率影响不大,因而险资更为注重的是资产的长期投资价值,高股息率叠加价值被低估的标的更受欢迎。

此外,去年以来,我国存款利率多次下调,低利率环境下,一方面,险企利差损风险加大,另一方面,“资产荒”叠加低利率,险资配置难度增长。在此背景下,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的投资风格也较往年发生了一些改变。其中,40%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选择更加保守的投资策略,33.33%选择持平,20%选择更加进取,6.67%选择观望。综合来看,大多数受访机构/投资经理更倾向于保守或持平的投资策略,以规避风险。

6.高端制造、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关注度排名前三

那么哪些投资领域最受保险资管机构的关注呢?在该调研结果的统计中,今年高端制造荣登榜首,成为保险资管公司最为关注的投资领域;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和养老领域紧随其后,获得第二、三、四名的关注度。此外,各机构对于医药生物的关注度在疫情之后大幅上升,相关领域也成为新兴热门投资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往年热度极高,去年受关注度排在第一位的新能源领域今年热度似乎有所下降,仅排到了第七位,在大安全领域之后。

 

7.多数保险资管公司有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近年来,房地产违约事件、信托暴雷频发,成熟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受到了越来越多资产管理机构的重视。调研结果显示,60%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表示他们所在的保险资管公司已经建立了完善成熟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另外40%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表示已建立起一套相对成熟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可以看出大多数受访机构/投资经理的保险资管公司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8.配置地产股热情一般

近年来,险资出现了“逃离”房地产的情况,不少险企相继减持地产股。近期,监管部门针对房地产行业经营困境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但从调研结果来看,大多数受访机构/投资经理(73.33%)认为相关政策对投资地产领域的利好程度一般,少数认为利好程度为大(20%)和小(6.67%),没有人选择非常大。

与此同时,仅有6.67%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对配置地产股热情较大,此外还有60%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对配置地产股热情一般,另有20%和13.33%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对配置地产股热情较小或没有。

9.进军养老地产热情不减

在2024年险资涉足不动产的方式上,多数受访机构/投资经理认为可以选择的方式包括进军养老地产(73.33%)、公募Reits(86.67%)、基础设施投资(66.67%),超过半数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同时选择了这三种方式。不动产私募基金、其他方式以及不涉及此类投资的比例均为0%。选择债权计划和购买地产股的比例则较低,分别为债权计划(53.33%)和购买地产股(26.67%)。

其中,对于进军养老地产的热情较去年有增无减,从去年的46%增至73.33%,反映出险企对于养老领域的长期投资热情,一方面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期限长、稳定性高的特点,另一方面保险主业具有较多与养老领域协同的部分,而养老社区、老年公寓的建设周期长,也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两者相匹配,可以缓解保险资金“长短错配”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债权计划在去年还是最主要的险资涉足不动产的选项,高达82%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选择了该选项,而今年有近半数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放弃了该选项。有业内人士认为,去年以来,多起债券违约事件可能会影响险资使用债权计划涉足地产的信心。

 

10.九成受访机构/投资经理认为实施保险资金长周期考核有利于险资入市

近年来,多项政策提及保险资金应当发挥长期资金优势,为建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做贡献。但迄今为止,推动“长钱入市”效果并不显著。根据2023年末险资投资业绩单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8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配置合计3.5万亿元左右,仅占比14%。

对于当前制约保险长期资金入市(A股)的原因,调研结果显示,40%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认为当前制约保险长期资金入市(A股)的主要原因是资金考核周期短;其次是市场预期、悲观情绪,占比33.33%;另外偿付能力指标制约占比20%,还有6.67%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认为是内部风险控制。总体来看,资金考核周期短被认为是当前制约保险长期资金入市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针对这一现状,“长周期考核”已经“在路上”,中国证监会在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上提及,“大力推进投资端改革,推动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改革试点加快落地,完善投资机构长周期考核,健全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促进投融资动态平衡”。

而财政部在2023年10月底就下发了《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指出,将此前的经营效益类指标的“净资产收益率”由“当年度指标”调整为“3年周期指标+当年度指标”。这意味着考核周期由原先的一年延长至三年。

“长周期考核,旨在按照保险行业运营规律,增强资产与负债的匹配性,继续引导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期稳健经营,防止因单纯考核年度目标,出现突增业绩、忽视风险的短期行为。”财政部负责人就《通知》答记者问时表示。

那么受访机构/投资经理认为实施保险资金长周期考核是否有利于险资入市呢?调研中,有93.33%的人认为实施保险资金长周期考核有利于险资入市,仅有6.67%的人持相反观点。大多数受访机构/投资经理支持实施保险资金长周期考核作为促进险资入市的措施。

对于保险长周期考核政策,多数受访机构/投资经理期望的考核周期的长度主要集中在3年和5年,分别占比40%和73.33%。仅有6.67%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希望考核周期为8年及以上。整体而言,大多数受访机构/投资经理更倾向于3—5年的考核周期,其中期望考核周期延长至5年的受访机构/投资经理高达73.33%。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支点财经观点或立场。发布者:支点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eiying.cn/2024/08/02/4730.html

(0)
支点财经的头像支点财经
上一篇 2024年8月2日 下午4:39
下一篇 2024年8月2日 下午5: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